“變”的方向和路徑的選擇,往往決定人的物質厚度、精神高度。
“恭喜發財”,這是剛剛上映的華人世界“季播大片”——春節的一個主題詞,有如煙花爆竹一般,它在太多成年人唇齒間炸響,而且演繹成腔調不同的方言鄉音。
雖然是耳熟能詳的一句祝福語,但是,怎么聽上去越來覺得怪怪的?中國人窮怕了?窮瘋了嗎?真的要將發財進行到底?不是忌諱談錢,我總覺得咱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窮人心態”,怎么講呢?就是急呼呼、吼巴巴的一種焦灼狀態。海爾集團CEO張瑞敏公開批評過“一群人”,你跟他說任何生意,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掙不掙錢”,你說“掙錢”,他馬上就問第二個問題“容易不容易”,你說“容易”,這時他跟著就問第三個問題“快不快”,你說“快”,這時他就說“好,我做!”呵呵,你看,就這么幼稚。大家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種“又掙錢,又容易,又快的”? 沒有,即使有也輪不到我們啊。
現在咱們要建成小康社會了,生活中的窮人應該說越來越少,可是,這樣的“窮人心態”還是頑固地附著在好多人身體上。不扯市場、官場,我熟悉的電視圈里,就常常可以感覺到“窮人心態”泛濫。節目改版創新之際,尋找新的節目模式,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好不好看”,你說“好看”,他馬上就問第二個問題“好不好操作”也就是“可不可持續”,你說“沒問題”,這時他跟著就問第三個問題“能不能一炮打響?”
這個世界上哪有一種現成的“好看,好操作,可以一炮打響”的節目形態?沒有,即使有,衛視頻道早就篩選過N遍,也輪不到地面頻道、專業頻道。再說,頻道那么多,都想一炮打響,那頻道上不是天天在“打炮”嗎?制片人受得了,觀眾也受不了。
同樣是“窮人心態”作祟。一些電視制作者,看到吵吵鬧鬧的新聞或專題有看點,就趕忙換個欄目名稱復制一個;看到亮燈滅燈火了,也來一個亮燈滅燈;看到椅子轉來轉去,好評如潮,馬上便搬來幾把椅子,模仿得惟妙惟肖……農村里有些窮人,倒不是懶人,別人的西瓜掙錢了,他第二年緊跟著種,人家錢賺到口袋里了,他最后折了大本;別人養雞掙錢了,他趕緊搭建雞棚,購進雞苗,結果雞還沒下蛋,雞價已經下跌。他確實看準的是掙錢的項目,但總是慢人一拍,結果自然只能“替人數錢”。
窮則思變。這是一種進取的姿態。但是,往哪里變?怎么變?“變”的方向和路徑的選擇,往往決定人的物質厚度、精神高度。張瑞敏激烈批評“窮人心態”,意在提醒人們應該學會付出,你想獲得什么,就得先付出什么。不過,“思變”的選擇,不僅僅需要人的執行力、承受力,還要有判斷力。思變,某種意義上是“思辨”。人的正確判斷力從哪里來?可以廣泛聽取各路意見,遵從“大多數”,可以尋求“最大公約數”,可以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得出個“平均數”,但是具體到對某些電視節目形態優劣的研判,應當更多尊重專業眼光;專業者,往往可能是冷靜的理性的“少數”、“極少數”。實踐出真知,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