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功要素:創新與公司戰略緊密結合,設有由專家組成的研發部門,公司高管參與到創新過程中并提供有力支持,公司各部門積極配合。
保證持續創新力和改進能力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這個問題對那些有著多部門垂直綜合體系的大型電視臺來講尤為重要。
在英美,最具創意的是獨立制作公司。看看最近獲得英國主要電視大獎的優勝者即可窺豹一斑。在這里,創新和對觀眾的沖擊力是獲獎與否最重要的衡量標準。而大型的英國電視臺,只在創新較少的節目領域,如新聞、新聞評論、體育和超長電視劇領域里占主導地位。
為什么獨立制作公司具有強大的創新力?簡單地說,是目標明確。英國獨立公司的主要目標,就是將新創意賣給電視臺并據此制作成電視節目。它們的成功要素是:勤奮、堅持,聚焦在創新上,并持之以恒。
因為獨立制作公司將創新作為目標,他們通常會確保最高層也參與到創新過程中。這樣,整個經營就與最關鍵的戰略聯系在一起。
根據麥肯錫對全球公司決策層的最新調查,那些創新成功的企業都是創新與公司戰略緊密結合,而且常常設有由專家組成的研發部門。公司高管參與到創新過程中并提供有力支持,公司各部門積極配合,打破了公司通常的“筒倉”結構。
英國獨立制片公司以勤奮著稱,因為創建者通常是經驗豐富、具創新精神的制片人,所以,創新部門通常都直接與負責人掛鉤。譬如英國最成功的獨立制作集團公司Endemol,在新節目研發和樣片制作階段,公司高層會與節目創意部門經常溝通甚至一起工作。
從英國電視發展初期到獨立制片公司剛剛興起的30年中,英國主要的兩家電視臺對創新不是真的感興趣。他們也許擁有幾百人的創新團隊,但節目創新只是偶然會成為管理層的關注重點。
所以,當英國電視創新有大的突破時,主要是因為面臨絕境。英國有句俚語:需要是發明創造之母。對于英國電視產業來講,這句話再貼切不過了。
第一次突破是在上世紀60年代——商業電視臺ITV誕生了。ITV的新節目奪走了BBC的大部分觀眾,迫使BBC不得不改革。新總裁上任,鼓勵員工進行一系列新實踐,包括政治上的涉險想法。他的政策取得成功,幾年內BBC重新贏得了自己的收視群體。
然而,20年后,英國政府授予BBC1、BBC2以及 ITV的競爭者第四頻道(C4)經營許可證。政府強加給C4的職責是創新,并且該頻道不能自制節目,必須委托獨立制作公司定制。C4于是成為創新帶頭人并延續至今。BBC 和ITV也學習C4和獨立制作公司發展的創新技巧,但是創新成功率卻越來越小。
上世紀90年代末ITV 在娛樂節目領域掀起創新浪潮。他們推出了全球首個選秀節目“流行歌星”(Pop Stars),以及之后的“流行偶像”(Pop Idol )、黃金時段游戲類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但是這波浪潮是ITV當年面臨收視以及市場份額下滑威脅的結果。就像BBC上世紀60年代一樣,ITV也任命了一位新的具有冒險精神的節目總監,同時,在情況好轉后,又恢復了保守的領導風格。
最后,用美國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一個成功的公司,在需要創新的年齡卻不能創新的話,那它注定就會走下坡路,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