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6》延續了一貫的風格,劇集中沒有安排“假、大、空”的英雄人物,也沒有用多少筆墨去描寫當今社會大背景,農村社會變遷和時代進步。它講述了村民們生活中的小誤會、小矛盾,有些小自私,出一些小洋相、小麻煩……這不正是我們要的“輕喜劇”嗎,這不正是農村國泰民安背景下生活的“小浪花”嗎?
成千上萬的農民愛看《鄉6》是因為他們能在那里找到“村里人”的影子,能在劇里看到自己的生活。象牙山的故事就像是發生在自己的鄰村一樣,套用新聞學里的接近性原則,百姓身邊的小事遠比遙遠地方的大事更讓人關注。而對于城市中的人來說,一年一度的《鄉村愛情》系列劇,就像過年時接待了一群鄉下親戚,總要圍在一起,慢慢地聊聊家常,說說村里這一年的變化,話話東家長西家短。《鄉6》從夏天拍到秋天又結束在冬天,正是應了觀眾的這種觀看需求,這是草根的需求,也是“鄉村愛情”這種草根劇的生命力所在。
《鄉6》鄉村愛情系列與當地鄉土民俗密切相關,寄托著人們向往太平安寧的美好愿望,這樣的鄉土氣息牽動人心,讓人每晚坐在電視機前和象牙山村里的人一起體味生活百態,這是電視劇制作人對農村社會和生活的真切體驗和透徹解讀,它帶給觀眾的笑聲和感慨是發自內心,富有價值的。
“文藝是國民精神的光,它總是不經意地表現出國民精神的狀態。”激進如魯迅先生,也寫過眾多農村的生活,心里有對農民的貼近。可是我們很多身居城市的文藝工作者卻看不起農村題材,看不上“鄉村愛情”,覺得趙本山參與的電視劇創作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缺乏文化品格和文化擔當,其實這正是對“鄉村愛情”系列的誤讀。
“鄉愛”從來就不乏對真、善、美的歌頌,“好人有好報”、“知恩圖報”、“做人要仁義”、“要珍惜婚姻”這樣樸素的生活道理經常被提到。在《鄉6》中,長貴的表彰會引發人們對英雄的崇敬;謝大腳在得知學校孩子們的困難后伸出了援手;李大國生意做大,在關鍵時刻回報了帶領自己走上富裕路的劉一水夫婦;王小蒙雖然受盡謝廣坤的折騰,卻還是秉持孝道悉心照顧。就連小旅館的老板娘也有一段30年等丈夫的愛情故事……
如果說春晚是中國老百姓年年離不開的年夜飯,鄉村愛情系列劇就是美味的飯后小甜點,讓人有盼頭,盼來了有看頭,看過了有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