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的廣電網、通信網還是互聯網,其實質都應是開放而非封閉的網絡環境。
3月10日,2013年全國兩會官方消息,廣電與新聞出版兩大系統整合。這就引出一個話題——新的組織架構、新的產業鏈條,需要新的發展視野。
首先,內容資源需要重新審視。包括廣播影視、圖書報刊、網絡游戲(新聞出版總署擁有的前置審批權)等在內的全媒體版權資源,終于作為一個行業整合在一起。如何盤活全媒體資源?基于版權的市場化開發與資本化溢價,是能牽一發動全身的樞紐。但是,足夠開放的市場機制、足夠有力的版權保護環境、足夠長尾的產業鏈延伸、足夠資本化的創新拉動,我們還欠缺多少?
其次,媒介資源需要重新審視。廣電的有線電視、地面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直播衛星、網絡廣播電視臺等媒介資源,新聞出版的紙媒發行、新華書店、電子閱讀等媒介資源,本質上都隸屬于專網體系,無法培育出基于開放平臺的生態系統繁榮,都不是全媒體的最佳分發通路,公共移動互聯網才是!
再次,三網融合需要重新審視。《推進三網融合總體方案》(國發【2010】5號文)的發布動機,源于相關各方的利益合力——中央政府當時迫切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拉動內需,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電信運營商希望在“人口紅利”的邊際效應日漸遞減時,通過進入視頻內容領域,推高帶寬需求以拉動寬帶網絡基礎投資,并為專網增值業務拓展新邊界;廣電網絡運營商則希望找到新機遇,切入蓬勃發展的通信市場,尤其是復制那個令人羨慕的SP/CP生態系統……
但是,以微信為代表的OTT服務迅猛普及,昭示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網絡運營與信息基礎網絡控制權的不可逆轉的分離趨勢,成就新一代虛擬運營商的雛形。
在這一趨勢下,普通消費者對基礎網絡運營商的訴求將不斷退化,最后只剩下“包月流量”;撐起增值業務運營生態系統的SP/CP,也將追隨用戶的消費偏好轉移,通過移動互聯網開放平臺提供各類業務;包括網絡視頻在內的各類桌面互聯網服務,都在云計算的技術支撐下,通過一云多屏的分發模式,完成向移動互聯網的過渡。
在這一趨勢下,最具決定意義的電子終端產品,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視機、機頂盒或計算機,而是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手持智能終端。手持智能終端,加上泛在的移動互聯網接入環境,遵循標準的短距網絡設備間信息交換協議,就可提供“三網融合”的所有功能、滿足所有應用場景——在技術上,這么說沒有太大的問題;在應用上,已成為很多年輕用戶的習慣。
電信、廣電和互聯網的傳統業務,均已接近用戶自然增長極限(如電話、電視和互聯網接入服務的普及率),基于現有業務的相互進入,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市場增量;所以,無論下一代的廣電網、通信網還是互聯網,其實質都應是開放而非封閉的網絡環境,都應是市場主導的而非行政強制的產業鏈條,都應是競爭促進的而非保護培育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