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是重點中的重點,難點中的難點,需要社會各方面大力扶持。其中,尤其離不開各類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但是,筆者在中部某省的幾個貧困縣調研時發現,當地農民普遍存在著貸款難、難貸款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而且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多方破解農民融資難題。
一、農民融資難的主要表現
當前,農業生產早已不局限于傳統的種養業,而是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轉變,需要投入的資金更加密集。同時,隨著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加快,也使農民對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大。特別是在欠發達農村地區,農民有渴望擺脫貧困、發家致富的愿望,創業、興業需要一定的資金扶持和助推,而農民貸款難、難貸款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1.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少,農民“貸難”。調查發現,在一些貧困縣,金融網點一般只分布在鄉鎮,通常只有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3家金融機構,每家金融機構平均只有10名工作人員,而這些鄉鎮的平均人口在3萬人左右,服務很難有效覆蓋。歷史上,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農村信用社,曾經每個行政村招聘一名信貸員,負責受理本村農戶的貸款申請和審查。但由于種種原因,這批信貸員在信用社改革時全部辭退。由于金融機構網點少、人員少,一個人平均要管理上千農戶,難以全面了解貸款農戶的家庭和個人情況,加之一些鄉村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貸后管理困難,所以大部分農民的貸款需求被拒之門外。
2.農民融資的門檻較高,農民“難貸”。與城市居民貸款用房產、車輛等固定資產抵押不同,《擔保法》、《物權法》明確規定,農村的耕地和宅基地不能作為抵押。農民的住房因建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也不能作為抵押。雖然法律允許抵押的荒地承包經營權、農村車輛所有權等,由于登記制度不完善,法規不明確,實踐中都不能作為抵押物抵押給金融機構。由于農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農民貸款不能通過抵押貸款的方式,通常只有擔保貸款一種途徑。在一些貧困縣,農村信用社采取農戶聯保、公務員及公辦教師擔保的方式,而農行、郵政儲蓄銀行采取公務員及公辦教師擔保的方式,這樣最多也只能貸款3-5萬元。由于農村地區的公務員及公辦教師稀缺,再加上擔保手續復雜,農戶很難輕松貸到款。同時,通過聯保、擔保獲得的貸款數額不大,很難滿足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
3. 農村融資的成本較高,農民“怕貸”。在欠發達地區,絕大多數農戶貸款需要采取公務員或教師擔保、多戶聯保貸款的形式。農村公務員、教師畢竟很少,通常也不愿輕易承擔擔保風險,貸款農民往往需要“攀親帶故”,無形中增加貸款成本。同時,聯保貸款由于涉及多家農戶,需要農村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實地考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此外,個別素質低的工作人員對貸款農戶“吃拿卡要”,造成農民貸款成本居高不下,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輕易去貸款,這也是造成農村民間借貸活躍的主要原因。
4. 農業生產風險較大,農村金融機構“慎貸”。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會面臨著無法抗拒的洪澇旱等自然災害,直接造成農業生產收益低下。同時,由于農民在知識、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差異,農業生產和經營方面缺乏先進的管理手段和應對復雜多變市場的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市場風險。這些主客觀原因都會形成不良貸款,對風險掌控要求越來越高的金融機構,對涉農貸款往往慎之又慎。
5. 農村信用環境欠佳,農村金融機構“懼貸”。由于農村普遍缺乏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契約意識和信用觀念,農民的信用觀念僅限于農民與農民之間,一些信用觀念淡薄的農民甚至形成了一種錯誤的思想觀念,認為政府的貸款可以不還,一些“釘子戶”干脆不還,造成農村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長期不能收回,不良貸款率較高。當然,這也與一些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松懈有關。
二、破解農民融資難的對策和建議
調查表明,由于農民從金融機構融資難,造成當地民間借款發生率高達95%,其中農民借款的80%來自于農民與農民之間。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農民未能獲得任何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長此以往,不僅嚴重影響農村改革發展的順利推進,也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壯大。
1.農村金融機構要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農村金融機構本來“姓農”,應該立足農村,服務農業,面對農民。所以,農村金融機構必須增強服務“三農”的意識,要改變過去“只存不貸”、“多存少貸”的現象,不斷加大“三農”信貸資金的規模計劃,積極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改變過去“高高在上”、“有求不應”的態度,發揚“挎包銀行”的精神,深入鄉村、深入農戶,了解農民需求,掌握農民生產經營狀況,隨時把控信貸風險。同時,要規范服務標準,提高服務質量,讓農民與城里人一樣享受熱情、高效的金融服務。
2. 加大農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連續10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農村金融改革做過重點部署,但是仍未解決農民融資難的困境,主要是因為涉農貸款投入不足、農村金融產品不足、農村金融服務網點不足,農村金融仍處于“貧血”狀態。因此,必須加大農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近些年,在農村地區成立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是有益的探索。這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貼近農村、了解民情、審批快捷、手續簡單,為農民提供了豐富的金融產品和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政府應該大力扶持,積極引導,使其不斷擴大規模、壯大實力。
3. 推進農村物權改革,創新抵押擔保方式。農民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法有效的抵押物品。土地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積極探索法律允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另外,對于農業產業園、水面經營權、林權、大型農機具等資產,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配合登記、評估、公證,以達到抵押條件,滿足信貸需求。
4. 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建信用村、戶。農村不良貸款率高主要是由于農民的信用意識不高造成的。因此必須大力推進以評定“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信用工程創建活動,構建鄉(鎮)政府、村委會、農村金融機構、農戶“四位一體”的農村信用服務體系。對信用等級高的實行貸款優先、手續簡化、額度放寬、利率優惠等優惠政策,逐步營造出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
5. 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保障信貸資金安全。各種自然災害往往會給受災地區的農業生產和農戶造成很大損失,也是造成農村金融機構慎貸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雖然農村地區推行了農業保險制度,但主要是政策性保險,其種類僅限于母豬、水稻、奶牛等為數不多的幾種,其產品基本是傳統的災害保險,無法滿足農民多樣化的農業保險需求,導致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保險覆蓋面很低,涉農信貸風險大,農民參保的積極也不高。因此,需要加強農業保險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同時建立各級協調管理農業保險工作的專門機構,通過政府主導、政策支持、財政補貼、商業化運作的模式,調動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和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
責任編輯: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