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
(一)加工業持續發展
“十一五”期間,全區農畜產品加工業持續發展,初步形成了六大產業為主導的農畜產品加工業體系。乳、絨兩大優勢產業保持全國領先,肉類產業、糧油產業成為新的亮點;瓜果蔬菜和馬鈴薯產業、飼草飼料和特種生物資源及沙產業等特色新興產業也快速成長。農畜產品加工業已經形成了牛奶、羊絨、肉牛、肉羊、玉米、小麥、水稻、高油大豆、馬鈴薯、番茄(紅干椒)等10個重點產業集群。
按各產業銷售收入排序:乳產業銷售收入903.8億元,糧食產業銷售收入605.2億元,肉產業銷售收入452.6億元,絨產業銷售收入449.5億元,特色產業銷售收入212.7億元,飼草飼料產業銷售收入148.8億元,油料產業銷售收入117.1億元,蔬菜瓜果產業銷售收入76.4億元,馬鈴薯產業銷售收入51.5億元。
目前全區已經具備的農畜產品加工轉化能力:糧油1400萬噸、牛奶880萬噸、肉類150萬噸、羊絨2.2萬多噸、馬鈴薯360萬噸,農畜產品綜合加工率達到52.3%。總體上看,全區農畜產品加工水平已經處于國內前列,牛奶、羊絨等部分農畜產品生產加工保持國內領先。
(二)加工業存在問題
1.加工企業數量不少,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品牌建設薄弱。
除乳、絨產業已經形成了先進的加工企業集群,其它產業缺乏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國家級龍頭企業占企業總數的1.8%,總資產、銷售收入、上繳稅金都占規模以上企業的30%以上。銷售收入超億元以上企業數量占規模以上企業的24.9%,實現的銷售收入占88.3%,超10億元以上企業數量占1.78%,實現的銷售收入占到44.8%。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實現利潤占規模以上企業的97.8%,上繳稅金占98.9%、收購農畜產品資金占96.2%,出口創匯占95.3%。
近幾年牛羊肉類加工業發展很快卻沒有形成強勢產業,企業多品牌雜,沒有形成領軍龍頭和著名品牌,反而造成原料緊缺產能過剩;瓜果蔬菜加工能力不足,糧油初級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山珍特產類加工方興未艾。
2.加工業鏈條短,低端產品和中間產品多,高端產品和終端產品少,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農產品加工率只有52.3%,深加工不足20%;特別是牛羊肉產業產能過剩和高端產品缺乏并存,產能過剩的實質是落后產能過剩。
3.龍頭企業與農牧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尚未形成利益共享的局面;農牧戶組織化程度不高,企業壓等壓價和養殖戶不履行訂單的現象并存。
4.中小型加工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加工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并不大,而且經過前幾年積累已有相當基礎,當前特別緊缺的是收購原料的流動資金,而且這是直接關系企業發展和農牧民收入的資金。收購一只300公斤架子牛需要7000-8000元,日處理200頭肉牛需要資金14-150萬元,全年加工1萬頭牛需要流動資金7000-8000萬元;收購一只30公斤育肥羊需要700-800元,日處理1000只肉羊需要資金70-80萬元,年加工20萬只羊需要流動資金1.4億元,即使流動資金年周轉5次,一個中型企業也需要流動資金1500-2000萬元,大型企業則需要上億元。關鍵問題在于加工企業及其生產基地的集體土地產權不清、地權資產不能抵押貸款,而直接融資的渠道更不暢通。
加工企業投入大成本高利潤率低,如遇市場波動或企業管理出現問題,就可能發生虧損。今年春季假羊肉風波就造成局部羊肉滯銷壓庫。
5.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工業化程度比較高、資金充足、市場份額大的地區,農畜產品加工處于前列,如呼和浩特、包頭、通遼等,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農畜產品加工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如阿拉善、呼倫貝爾、烏蘭察布等;乳、肉、絨毛(皮革)、糧食四大產業支撐作用突出,其他產業規模相對偏小,蔬菜(瓜果)、馬鈴薯產業的占比分別只有2.9%和1.5%。
6.科技水平普遍較低:多數肉類加工業停留在屠宰、分割加工層次,少數企業有副產品深加工。高層次技術人才缺乏,新產品研發不力,技術儲備不足,這才是企業發展的瓶頸。
7.部分龍頭企業小而弱:缺乏研發能力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也有一些名不副實的龍頭企業。
8.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空間受到擠壓。某些國企壟斷資源和市場,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沒有平等競爭的環境;政府公信力下降,專項資金利用率太低,社會誠信度不高等,都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9.大部分企業銷售渠道單一,手段相對落后,尚未形成完善的銷售網絡,原因是批量小,知名度不夠,缺乏競爭力。
10.質量安全問題,從種植、養殖生產到加工、儲運、銷售各環節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
二、企業
(一)加工企業
2012年全區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1849家,擁有總資產1763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017.5億元,完成增加值908.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10.7億元。收購農畜產品資金949.6億元,帶動農牧戶212.6萬戶。
以上企業中,有國家級龍頭企業38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403家;行業涉及種植養殖生產、農畜產品加工銷售以及綜合性企業。
行業涉及糧油產業67家;乳業23家;肉類100產業;毛絨產業28家;蔬菜瓜果產業48家 ;飲料產業23家;特種產業30家;馬鈴薯產業11家;農畜種業18家;玉米深加工15家;批發市場2家,餐飲和食品9家;飼料26家;糖業5家;漁業1家;綜合13家;其它不易劃分的24家。
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加工企業461家,占企業總數的24.93%,其就業人數占到總數65.5%,實際上繳稅金則占到90.1%,銷售收入占83.34%。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加工企業只33家,占企業總數1.8%,就業人數占30.2%,收購農畜產品占32.9%,,上繳稅金占60.6%,其它指標都在40%以上。
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加工企業461家,占企業總數的24.93%,銷售收入2514.8億元,占83.34%。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加工企業只33家,占企業總數1.8%,就業人數占30.2%,收購農畜產品占32.9%,,上繳稅金占60.6%。
(二)龍頭企業
各家龍頭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特點,拳頭產品、發展規劃和企業文化,但是總的趨勢是規模大的企業更正規,經濟指標更好。著名的企業集團伊利、蒙牛、金河實業、奈倫、正大、漢森、科爾沁、盤古、科鑫源等多數集中于呼和浩特市,少數分布于盟市所在地。這些龍頭企業是農牧業產業化的骨干和支柱。
內蒙古三主糧公司生產全胚芽燕麥米,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健康食品。“三主糧”牌系列燕麥產品,已獲得有機食品認證和AA級綠色食品認證。公司實施的一畝地計劃,一面連接千百戶農村合作社社員,一面連接千百戶城市消費者,讓消費者實地觀察和參與耕耘、播種、管理、收獲等生產加工過程。包頭華鹿農業公司近年內將打造萬畝級現代農業基地。基地主要有蔬菜育苗中心、綠色蔬菜種植區、新品種試驗示范區、觀賞養殖區及綠化苗木種植區等五個功能區。育苗中心區年培育蔬菜種苗5000萬株,可滿足當地及周邊1.5萬畝蔬菜種植需求。
內蒙古大力神食品公司加工產品5大類126個品種。“蒙歌爾”系列產品原料來自鄂爾多斯草原,綠色無污染。產品有牛肉干系列、休閑系列、廚房系列、奶制品、禮品裝等,還有方便系列、速凍品、冷凍品等。
富川科技公司從飼料的研究、開發起步,經六年打拼,公司產品已行銷北方三省區和蒙古國市場。現在與四所大學、兩個飼料集團一個研究所合作,相繼推出了羊、豬、奶牛、肉雞等5大類38個品種的飼料。富川養殖科技公司正在實施的現代肉羊項目,創造健康養殖模式。金田正茂是我區僅有的幾家民營育種企業之一。公司主要研發密植型高產玉米新品種,生產和經營玉米、食葵、油葵、小麥良種;金田正茂牌農藥;世狼牌地膜。公司研發的高淀粉、高蛋白質玉米新品種金田2133和金田2103,產量高耐瘠薄、穗位一致適合機械作業。內蒙古力農集團公司已建成運營年出欄10萬只肉羊基地3個,公司已經和小肥羊、華潤、香港五豐等著名企業達成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內蒙古圣牧高科牧業公司以奶牛養殖為核心,向上游擴展牧草種植業,開辟烏蘭布和沙地的綠色處女地種植優質牧草,向下游延伸利用先進的設備生產高端的有機牛奶及其制品。公司將以胚胎工程、育種工程等先進技術實現奶牛種群的改良換代,通過規模化經營,利用資源優勢生產有機的牛奶產品。美洋洋公司創建僅3年,目前加工能力60萬只,年產羊肉制品1.5萬噸。主要原料“小尾寒羊”和“巴美肉羊”,全部來自烏拉特草原。2012年加工量32萬只,產品暢銷京、滬、粵、港、澳等地。
呼倫貝爾合適佳公司年處理30萬噸油菜籽,年產芥花油(雙低油菜籽油)11萬噸、高蛋白雙低油菜籽粕18萬噸,2011年躋身于中國食用植物油加工50強;主產品芥花油采用物理壓榨工藝精制,生產過程無污染、無添加劑,在國內享有“東方橄欖油”之美譽。內蒙古蒙業公司擁有家庭農場12個,耕地面積達到12萬畝,主要產品大麥、小麥、油菜。有3萬平方米現代化糧食倉儲庫,667延長米鐵路專用線,各基地8個糧食儲備庫可儲原糧5萬噸。
扎蘭屯杰源飲品公司,建有6條現代化飲料生產線,年生產果汁6萬噸。公司沙果基地可帶動2萬戶果農,畝增收4000元。公司研制開發沙果汁、藍莓果汁、果酒等飲料。扎蘭屯市蒙東牲畜交易市場肉牛養殖規模1000頭,年出售育肥牛2000頭,交易牲畜1萬頭。呼倫貝爾傲林山珍食品公司有木耳、蘑菇、枸杞、桂圓等幾十種產品,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產品遍及北方各省區。
通遼谷潤肉業有限公司年銷售活牛3萬頭,屠宰加工肉牛3萬頭,產品包括分割肉、冷剔骨等多種,已建立質量可追溯系統;谷道糧原公司集種植、精深加工、內外貿易、項目研發、檢驗檢測、技術咨詢于一體,是現代化高新技術企業,2012年營業收入13708萬元。通遼牧谷養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啤酒釀造玉米顆粒、精制玉米粉、玉米粥粉、胚芽大米、有機雜糧等,其中啤酒釀造玉米顆粒銷往燕京啤酒公司、百威英博啤酒公司;精制玉米粉銷售到“中糧集團沈陽公司”、百事食品(中國)公司、好利來公司等,月供貨能力為3000噸,公司玉米加工量可達5萬噸。
內蒙古草原萬旗畜牧飼料公司生產飼料添加劑、預混料、濃縮料、精料補充料四大系列幾十個品種。擁有5個,年加工各種系列飼料12萬噸。2012年公司吸納農村勞動力112人,安排下崗職工59人,帶動115個草業種植戶增收200萬元,轉化糧食5萬噸。內蒙古食樂康公司年生產規模1萬噸,產品共四大類八十多個品種:香腸火腿系列、草原特色食品系列、休閑食品系列、速凍食品系列。典型的草原民族特色食品,產品主要暢銷內蒙古、華北、東北、華中等地區。
內蒙古小肥羊肉業有限公司已發展羊業協會8個,羔羊專業育肥合作社1個,發展會員、社員1100戶,帶動牧戶1萬戶,已建成年育肥2萬只羊的標準化養殖場;三個廠日加工能力都在3000只以上,初步配備了質量可追溯體系。2012年銷售收入5.3億元。“小肥羊”系列羊肉,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著名品牌”。錫林郭勒肉業公司日加工肉羊5000只、牛200頭,年屠宰加工能力達到100萬羊單位,冷藏能力3000噸,育肥羔羊20萬只,牛羊肉系列產品及副產品共200多種,遠銷內蒙古、華北、東北、華東20多省市區。
內蒙古民豐薯業公司被確定為國家馬鈴薯種植標準示范區。公司已建成馬鈴薯脫毒苗組培中心,馬鈴薯深加工研發中心、馬鈴薯干刷整理保鮮包裝生產線、智能化儲藏庫等。現已具備年產脫毒苗8000萬株、微型薯2.5億粒、原種5萬噸、合格種薯10萬噸生產能力,2012年生產馬鈴薯脫毒苗3400萬株,種薯1.8萬噸。當年使用公司種薯的農戶畝增收600元。賽諾牧業科技公司,成功建立了“生態型高效草原畜牧業經營模式”,在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保護草原生態。公司現有合作養殖戶501戶,年可生產出欄“杜蒙”羊15萬只。公司培育了一批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技術隊伍,開創了四子王旗草原家喻戶曉的肉羊發展模式。這個模式被專家和同行稱為“賽諾模式”。賽諾模式可以概括為:現代畜牧科技與傳統養殖方式緊密結合的新模式;現代科技企業與傳統牧羊戶緊密聯系的新模式;養殖業經濟效益與生態安全保護緊密融合的新模式;基層羊協會成長為科技先導性龍頭企業的新模式。四子王旗民族貿易公司日屠宰活羊3000只或牛300頭;日凍結能力45噸;冷藏容量1500噸。原料來自純天然無污染的杜爾伯特草原,帶動養殖戶近15000戶。產品有“草原蒙王”羊肉系列,牛肉系列以及組合的“羔羊貢品”禮品盒。
蒙羊牧業建成了目前亞洲最大的羊肉屠宰加工基地,日加工能力達到5000只,年屠宰加工能力150萬只,精分割羊肉制品2.5萬噸。與加工能力相配套,建成羔羊速凍庫、排酸庫、冷凍庫、配備了全自動電腦溫控儀。穩定的養殖基地、強大的加工能力和萬噸的冷凍庫能夠保證肉羊實現淡季不停穩定生產,全年均衡供應,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內蒙古昭君羊絨股份公司是國內生產規模較大的駝絨、精紡羊絨生產企業,設六個銷售分公司、200多個銷售點,形成了從原料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生產科研開發一體化的現代企業。主導產品有駝絨被、駝絨呢、駝絨毯、精紡羊絨衫褲、圍巾、披肩等六大系列三十多個品種。內蒙古大牧場牧業開發聯合體,把草原畜產資源轉化為方便即食的營養產品,開創了農牧業產業化的新途徑。大牧場擁有3萬畝的生產基地,生產綠色無污染的安全食品原料;以現代化加工設備,研發生產即食蒙餐、風干牛肉、休閑肉品、牛肉棒、牛肉醬以及奶制品等產品.
(三)加工企業的共性問題
1.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
融資成本高是企業發展的普遍問題,但不是問題的全部。社會政策環境、資金投入、創新能力、管理水平都是企業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既有企業等壓價打白條賒欠農牧民產品甚至坑害農民的現象,也有農戶違約不按訂單出售產品的現象。特別在某些產品價格波動起伏的時期。企業和農戶普遍有違約行為。誠信缺乏是當今社會的通病,是發展現代農牧業的最大障礙。
2.產業化經營的四大問題
分散的小生產提供的原料和現代加工業所要求的標準化不相適應;現代加工流水線要求不間斷原料供應和農牧業生產的季節性不相適應(大部分肉類加工線利用率不超過三分之一);家族式管理體制和市場化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不相適應;科技人員缺乏和產品創新、產業創新要求不相適應;金融體制和現代農牧業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產品
(一)馳名產品·名牌產品
截至2012年末,注冊商標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已達45個;2011年,自治區認定的農畜產品名牌產品25個,占全部64個產品的39.1%;2012年認定的名牌產品31個,占全部產品73個的42,5%。
中國馳名品牌有蒙牛、伊利、仕奇、鹿王、草原(糖)、草原興發、塞飛亞、鄂爾多斯、河套(酒)、河套(面粉)、小肥羊、維信、科爾沁、蒙古王、酸酸乳、駱駝、龍駒(奶酒)烏珠穆沁、小尾羊、大民、雪鹿、兆君、金川、歸流河、科爾沁王、宇航人、清谷新禾、蒙王(藥)、寧城、金鹿(油脂)、金河、優酸、富川、鴻茅、奧淳、漢森、綠色心情、蒙都、響沙、谷道糧原。
(二)安全產品·名優特產品
全區共有無公害農產品1764個,其中種植業產品1411個,畜牧業產品168個,漁業產品185個。全區綠色食品生產企業141家,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343家,認證產品規模209.22萬噸;農業部認定的地理標志農產品36種。
本年度在扎蘭屯召開的綠色農畜產品交易會,經過專家評委測評篩選出84個名優特產品,包括糧食油脂類、肉食品、絨毛類、飲料類、特產類、蔬菜瓜果類、馬鈴薯類、飼料飼草類等。
馳名產品、名牌產品、名優特產品的擴展,制造這些產品的優勢企業的發展,形成了較強的農畜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能力,增強了地方財政的實力,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農畜產品加工企業成為縣域的納稅大戶,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建在旗縣,為農牧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提供了條件。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