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首次把人類生產活動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人類以農業與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活動,費希爾稱其為第一產業;第二個階段始于英國工業革命,以工業化大生產為主要標志,費希爾稱之為第二產業;第三個階段大量的生產要素涌入商業和物流、教育和科研、旅游和娛樂、文化藝術、保健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務等領域,費希爾把這些活動叫做第三產業。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三次產業的發展不僅成為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也是該國在全球產業布局中地位的體現。
一、我國產業結構變動中的外資經濟
(一)我國產業結構變動的總體狀況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工業化進程,中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在國民經濟中,第一產業的貢獻日趨減小,經濟主要靠第二產業拉動,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上升。首先,從我國產值結構變動的長期趨勢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逐年下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30%下降到2012年的10.1%;第二產業的比重一直較為穩定,它是我國國內生產的主要來源,2012年比重為45.3%;第三產業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舉超越第一產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二大產業,比重由20%上升到2012年的44.6%的水平。此外,從產值增長速度來看,第三產業的平均增速明顯快于第一和第二產業,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開始越來越多地依賴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國產業結構正處于由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進程之中。
(二)外資在我國產業經濟中的分布特點
從外資在我國產業間的布局來看,截至2011年,我國三次產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1160.1億美元。其中第一產業為20.1億美元,第二產業為557.5億美元,而第三產業為582.5億美元。三次產業的占比分別為1.73:48.06:50.21,與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產值比重相比,呈現出第一產業外資利用程度偏低,第二產業穩中有降,第三產業外資利用程度迅速發展的勢頭。
首先,外商直接投資最集中的行業是制造業,統計年度平均比重達到52.67%。但與此同時我們發現,從2006年起,制造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占比金額在逐步遞減,從2006年的63.59%逐步下降到2011年的44.91%。其次,金融業外資利用金額總體水平偏低,但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6年間增幅達到251.06%,這與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的提速以及金融行業發生的巨額外資并購密不可分。最后,基礎設施建設、高科技服務領域有一定規模的外資分布,但總體水平較低。從2011年外資的行業分布來看,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福利業,以及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領域外資利用加總也僅占總額的0.75%,外資對我國公共設施的建設作用甚微。2006-2011年,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在逐年提升,但總體比重較低,高新技術服務領域的外資利用規模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 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結構影響的辯證8bbeab0aceb5e1c167a96b13d00d93603d61faf55d42887b6ad19e3b45c44e5c分析
(一)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效應
首先,從外資在我國產業間和行業間的分布特點來看,外商投資集中在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大量的外資承載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流入我國,推動我國制造業領域實現規?;c現代化。作為全球FDI主要形式的跨國并購能夠推動我國參與新的全球分工,使我國借助新一輪產業轉移的契機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其次,外資并購有助于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從歷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我們得知,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中平均有一半以上的份額來自外資企業,并且這一比重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中都有超過70%的增加值來自外商投資企業;航天航空器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外資比重也在逐步增加。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最后,外資并購推動我國第三產業向縱深發展。隨著傳統制造業跨國公司向服務型跨國公司轉型的不斷加速以及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第三產業的外資并購迅速增加,并不直接增加企業數量的并購行為將推動我國第三產業實現規?;同F代化,加速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據一些權威研究,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的差距,要大于它們在制造業領域的差距。而服務業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通過外資并購,跨國公司的技術和管理訣竅都將隨之流入東道國家。因此外資并購能夠在彌補我國服務業領域供給不足的同時,借助國外成熟的服務理念提高我國服務業的整體水平,并通過服務業需求的釋放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二)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消極影響
外商在我國三次產業間的投資特點相當突出: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的外資含量很低,以制造業為首的第二產業外資比例較高,集聚在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外商投資蓄勢待發。這些特點雖然基本符合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與國際分工,但跨國投資作為東道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外部力量,僅僅能在跨國公司布局全球生產體系過程中,間接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鐕驹谕赓Y并購過程中通常會把生產中相對缺乏附加利潤、最耗費能源、最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環節放在東道國。因此這種調整的結果可能使東道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永久性的“產業級差”,把我國產業結構固化在產業鏈的低端,甚至破壞我國產業持續發展的潛力。此外,如果我們過分的強調外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推動作用,把外資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動力,最終對來自國外的技術與管理經驗過多的依賴將使我國產業發展缺乏自主性,只能在被動中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三、借機外資并購,促進我國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一)結合國情,鼓勵外商投資于第一產業
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制約因素與促進因素形成的矛盾是第一產業向前發展與演進的驅動力量。發展中國家在第一產業結構實現內部調整的過程中,遇到的首要困難便是資本與效率問題,而外資有效、合理的投入恰恰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通過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外商加大對我國第一產業的投資,引入先進的技術來提升第一產業的生產水平,是推動我國第一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
(二)立足于自身,合理利用外資,致力于第二產業增長模式的轉變
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最主要是依靠第二產業的拉動,而第二產業又是我國外資并購的聚集產業,大量的外資投入已經在我國第二產業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繼續立足于自身,合理利用外資,致力于第二產業增長模式的轉變是推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減少外商投資于技術含量較低、存在低端產能過剩的部門,積極鼓勵外商在高技術含量、具有良好產業帶動效應領域的并購交易,立足于自身,致力于我國第二產業增長模式的轉變,是我國應對外資并購的重要策略。
(三)借助外資并購提升第三產業內部層次
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產業內部的結構也有所改善。為充分利用外資并購對我國第三產業的促進作用,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第三產業市場準入標準,加快研究并出臺服務業并購的政策法規,引進外資參與我國第三產業的重組,并逐步改變我國部分服務業的壟斷格局;其次,把我國相對落后的服務業領域,如金融、物流、市場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外商優先投資的領域;最后,是要做好我國服務業領域利用外資的監管工作,避免外資并購的各種風險,維護國家產業利益。
(四)以體制與增長方式的轉型來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
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經濟增長方式正處于由粗放式向集約化過度的進程中。而無論是市場機制的建立,還是集約化生產模式的推進,都能夠借助外資并購,帶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外資并購能夠給中國帶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動力,并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集約化增長。而利用外資并購的這些積極效應,通過體制與增長方式的轉變來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經濟轉軌過程中互動作用的集中體現。一方面,市場機制本身就是促成產業優勝劣汰,實現結構升級的驅動力量;另一方面,從低水平的粗放式增長向高效率的集約化增長轉變,不僅是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升級的途徑,也是產業間結構調整的基礎。因而,借助外資并購對體制與增長方式轉型的積極效應,來帶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是我國應對外資并購的有效舉措。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