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自2007年以來,內蒙古的農業保險在各級政府財政補貼的推動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隨著不斷發展,內蒙古農業保險補貼品種不斷增多,覆蓋區域不斷擴大,保費收入不斷增多,農業保險制度體系不斷健全,農險效果不斷顯現。2007年自治區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33億元,2011年為16.31億元,與2007年相比增加了2.77倍。在風險保障方面,2007年內蒙古農業保險的賠付支出為3.35億元,2011年賠付支出為9.62億元,較2007年增加了1.87倍。在受益農戶方面,2007年自治區農業保險受益農戶82.64萬戶,2011年為177.37萬戶,與2007年相比增加了1.15倍。內蒙古農業保險的蓬勃快速發展為自治區各個盟市、旗縣的農牧業發展確實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在國內研究方面,馮文麗等(2007)指出農業保險在災害事故發生時可以使農民獲得最低保障收入,從而起到收入穩定器的作用。梁平與梁彭勇等(2008)通過對我國1986-2005年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進行分析,認為農業保險是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孫朋、陳盛偉(2011)和羅向明、張偉等(2011)指出,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此外,關于農民收入影響因素的分析已經有大量的文獻,相關文獻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農戶收入的影響因素。如林毅夫(2001)將制約農民收入的因素歸結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許慶等(2007)提出土地細碎化的存在正面地影響了農民的收入水平。辛翔飛、秦 富、王秀清(2008)認為農戶家庭經營不是影響中國中西部地區農戶純收入及其差異的重要原因,工資性收入的多寡已經成為影響農戶收入及其差異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此為研究背景,根據在內蒙古地區實證調查216份農戶調查問卷,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研究方法,以內蒙古農業保險實施效果為視角,基于農牧民為研究對象,系統分析目前內蒙古農業保險政策對農牧民收入的保障情況,并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農業保險對農牧民收入的保障水平。
二、 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本文調研數據獲取過程中受內蒙古農業保險領導小組項目“內蒙古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績效評價”、中國保險學會項目“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績效評價”以及內蒙古社科院院青年課題“內蒙古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保障水平研究”的資金支持,實證研究的調查數據來自于2011年對內蒙古自治區8個盟市300多戶農戶的問卷調查。本文通過實地走訪的調研方法,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隨機抽取農戶,通過培訓過的調研員針對農戶進行一對一的問詢,共獲得了216份農戶有效調查問卷。
本文調查農戶的特征包括基本特征如農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年限,以及樣本農戶的家庭特征如家庭勞動力人口占家庭總人口的比例、家庭外出打工人數、戶均耕地面積。具體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特征見表1。
表1 樣本特征描述性統計
資料來源:調研數據整理。
三、 農業保險對收入保障計量模型分析
(一) 變量定義與模型選擇
四、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內蒙古農業保險政策在實行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果,從風險保障和宏觀要素等方面,農業保險政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客觀因素存在,農業保險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在對農民收入保障水平上起的作用并不明顯。
因此,為了提高農業保險政策對農民收入的保障水平,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提高農險保障水平;針對全區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偏低的現狀,建議在充分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使得保障水平與農牧業生產的直接物化成本相符合。
第二,改進農險理賠模式;針對當前全區農業保險賠付中存在的“協議賠付”問題,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和各家保險公司通過創新保險產品和構建巨災風險基金的方式解決農業保險查勘定損難度大、理賠結果不科學的問題。
第三,推進農險風險區劃;內蒙古東西跨度上千公里,導致各盟市間的農業生產條件與發展水平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盟市,不同旗縣(市、區)間的農業生產條件也不盡相同;針對當前全區農業保險各險種費率在地區之間差異性不明顯、定價不科學的現狀,建議在自治區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領導小組的統一協調下,盡快開展以旗縣(市、區)為單位的農業災害風險評估與費率厘定,實行不同地域、不同險種、不同費率的差異性政策。
注:本文研究受到內蒙古社科院院青年課題“內蒙古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保障水平研究” , 以及內蒙古農業保險領導小組項目“內蒙古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績效評價”、中國保險學會項目“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績效評價(編號∏CKT2011-29)”的資助。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