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對我國資源型地區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進行了統計性描述基礎上,利用Solow-Swan模型建立生產函數并計算Solow剩余,資源型地區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小于50%,進一步證明了資源型地區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在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的條件下,分析了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以及影響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探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現途徑做基礎。
近十年來,我國17個資源型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受到了學界、政界的廣泛關注,因此我們對影響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推動資源型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
一、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的特征
(一)經濟變量的特征分析資源型地區的經濟增長
第一,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增速均快于全國水平。我國17個資源型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快于我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17各地區年均增長率超過20%的地區有4個(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增長率最慢的黑龍江省的年均增長率為14.24%,如圖1所示(17個資源型地區GDP年均增長率與全國GDP年均增長率對比)。從人均GDP的增速看,17各地區年均增長率為16.8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其中內蒙古的人均GDP的增長率最高,為23.37%,云南的人均GDP的增長率最低,為13.99% ,如圖2(17個資源型地區人均GDP年均增長率與全國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對比)所示。
第二,資源型地區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近些年來,我國的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然而17各地區的區域間發展差異表現顯著,地區GDP增長率高于地區GDP平均值的地區只有5個(山東、安徽、河南、遼寧及四川各省)。此外,寧夏自治區是地區GDP 總量最低一個區域,該地區的產出只相當于資源型地區GDP均值的12.4%,而山東省是GDP增長最快的區域,該地區的產出是資源型地區GDP均值的3.26倍,由此可見,我國17個資源型地區的區域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第三,第二產業對地區GDP的貢獻率偏高、第二產業偏重。資源型地區三次產業分布不合理,第二產業的產出對地區GDP 的貢獻率均在40%以上,山西省最高,達到56%,最低的貴州省也達到了40.3%,這說明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中的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偏高,這些地區的經濟高速增長依賴于第二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煤炭業等資源型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產出對區域GDP的貢獻率均在35%左右,并且,近十年來沒有顯著的變化,這說明資源型地區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第一產業的貢獻率維持在15%—20%的水平,多年來不僅沒有提高且有下降趨勢明顯。由此可見,我國的資源型地區的產業結構形成了二、三、一的模式,區域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資源型產業增長,但是,這樣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產業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地經濟發展方式以便于獲得經濟增長的持久性驅動力。
由此可見,盡管我國的17個資源型地區的經濟增長領跑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這些地區存在著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單一且偏重與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就業率偏低、生產要素投入比例不合理等問題,導致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后勁不足,因此,探索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影響因素以及可持續經濟發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二)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特征
經濟增長方式可分為粗放式和集約式增長特征,下面通過實證分析我國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的主演方式。
圖5 TFP增長率走勢圖
綜上所述,我國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表現為粗放式增長,即經濟增長依賴于要素的高投入,但是要素的使用效率以及技術水平卻沒有相對提高,反而隨著要素的投入增加有所下將,導致經濟產出與要素投入成反比。此外,資源型地區的高產出是以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為代價的,在資源和環境的約束的條件下,目前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因此,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有粗放式的要素支撐型的增長轉變為技術支撐型的內涵式增長。
二、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影響因素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表明,我國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是粗放式增長方式,相對于集約型經濟增長,其弊端表現為:一方面對能源的過度開采使得生態環境加速惡化,環境的污染導致環境的承載能力急速下降;另一方面粗放式經濟增長條件下的資源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資源供給不足問題突顯。因此,探索高效、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方式顯得尤為突出。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我國資源型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方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主導產業的替代導致了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也隨之改變。經濟發展初期,注重經濟的高速增長,因此對資源的開采、使用高度依賴,這個階段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是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經濟增長的成長期,注重資本的原始積累,因此投入大量的機器設備代替手工操作,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個階段的主導產業為重化工業,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為資本的大量投入。經濟增長的快速發展期,注重經濟效率的提高,因此,全社會大量進行研發活動,技術進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這個階段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一體化發展。經濟發展進入成熟期,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率,這個階段是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主導產業為信息通訊產業。見下表:
西方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階段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處于重化工業向服務業和制造業一體化的階段過渡期,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也隨之由資本、勞動的大量投入向技術進步轉變,產業結構也必將進行調整。
2000年以來,我國資源型地區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主要依賴于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大力廉價的勞動力,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也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動。在技術水平低、工業基礎薄弱的條件下,要想實現資本的快速積累只能依靠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但是,進入到經濟快速發展期后,那種粗放式經濟發展不僅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經濟效率低等問題,而且導致產業結構失衡,重化工業等第二產業偏重,農業及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這種產業間發展的不協調反過來有影響了第二產業的發展,因此,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依賴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在于探索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這種產業形式不僅依托第二產業的發展,而且它的發展同時帶動了相關產業(服務業、中介也、法律咨詢等)的發展,那么,只有產業的集群化發展能夠實現服務與制造業的一體化發展,通過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技術外溢效應等實現產業的升級、技術的進步,從而使資源型地區的資源型產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三、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影響制約因素及政策措施
資源型地區依托于豐富的礦產、煤炭、天然氣、油等資源發展本地工業,但是大多數產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生產的產品附加價值低,且對環境破壞較為嚴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型地區的這些諸如產業結構單一、嚴重依賴于自然資源、外部環境脆弱等等因素對經濟的制約作用將逐漸得以體現,一些學者已經發現,自然資源的大量開發并不能夠帶動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反而會由于資源開發所產生的一些負面效應阻礙資源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即所謂的資源詛咒現象。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通過實證分析證實世界各國的資源豐裕程度與其經濟發展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資源豐富的國家并沒有從資源的比較優勢當中獲益而加速經濟增長,反而容易陷入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陷阱,導致經濟發展步履維艱甚至衰退。導致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生產要素的制約
首先,資源相對匱乏。資源型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當地的自然資源。在重化工業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能源、礦產資源消耗大量不斷地增加,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支撐著制造業的產出,拉動區域經濟的增長。然而,經過多年的開采、使用,資源相對匱乏的現象突顯,資源的約束越來越顯著,這已經阻礙了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同時帶來了生態問題及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國的學者研究表明,如徐康寧、韓劍提出中國區域的經濟增長存在著“資源詛咒”效應的假說,這也是地區發展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并且證明了我國不同省份之間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實證結果表明我國資源型地區的發展速度普遍慢于資源貧瘠的地區 。再如邵帥、齊中英通過1991-2006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對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及其傳導機制進行了計量檢驗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自進入上世紀90 年代以來, 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 能源開發確實帶來了“資源詛咒”效應 。
其次,忽視人力資本的培養。由于我國資源型地區處于工業化的成長期,注重經濟的高速增長,過分偏重物質資本積累,忽視了人力資本的積累,所以,長期以來,勞動力的總體素質明顯偏低,一般勞動力大量過剩與人力資本短缺現象并存,阻礙了區域經濟質量的提高。
再次,技術進步遲緩。從整體看,我國產業發展不平衡且地區發展差距較大,從區域看,我國資源型地區的粗放式經濟增長依靠數量的擴張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落后的技術水平不僅造成資源使用的低效率,而且阻礙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資源型地區的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過程中,技術進步將成為關鍵性要素,無論是原有地資源型產業的升級還是拓展新的產業領域,都要依靠技術進步實現,所以,技術進步是制約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產業結構制約
我國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失衡并存。輕工業及重工業結構不合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瓶頸”、結構性經濟過剩、消費需求的“結構轉換缺口”等等。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關鍵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消除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從而探索資源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如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密集型、進而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為主轉換;市場化進程中企業所有制結構向多元化方向調整;產業整體上實現技術水平升級問題,等等。
(三)推進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一,構建資源型地區經濟成長的區域創新系統。
區域創新平臺的搭建是地區產業發展的基礎,區域創新活動中的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組織形式為發展提供條件;產業的地理集中所產生的集聚效應、專業化分工、人才培養、學習效應等似乎區域創新實現的途徑。地區產業特別是資源型地區產業發展網絡系統是一個跨越多個部門、機構的經濟,如研究和教育機構、技術服務中心、金融服務、生產者協會、地方龍頭企業和專門的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商等,他們相互信任、了解的基礎上實現了區域創新。
第二,營造有利于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
通過促進資源型區域產業的成長,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首先,必須營造有利于區域產業成長的制度環境,降低產業發展中的交易成本;其次,通過制定具有約束或激勵條件的制度安排,不斷完善有利于區域產業發展的實施機制,從而使制度功能與績效得以充分發揮。
第三,加快資源型地區產業的優化升級。
資源型產業普遍存在產業低級化,存在產出以原材料為主、技術水平低、效率低、效益低的問題。加快資源型地區產業的升級優化,是推進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重要內容。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