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在分析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增收問題的基礎上,采用英國國際發展署對農戶生計資本的定義,對導致該地區農民增收緩慢的生計資本因素進行分析。研究認為:該地區農民增收緩慢是個區域性問題,導致農民增收緩慢的原因在于農戶生計資本較為脆弱且有限。
關鍵詞:武陵山民族地區 農民收入 增長緩慢 生計資本
一、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增收問題
武陵山民族地區的區域范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民族自治地方的界定和《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對武陵山片區的劃分標準,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區的34個民族自治縣(市)。其中湖北省有10個縣(市)、湖南省有14個縣(市)、重慶4個縣、貴州6個縣(如無特別說明,文中的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民族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2012》)。從行政級別來看,包括2個自治州、3個縣級市和31個民族自治縣。該地區國土總面積為8.5萬平方公里。武陵山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一是境內有通道縣、巴東縣、秀山縣等多個紅色革命老區,留下了“通道轉兵”、“劉鄧大軍入秀山”等革命故事。二是境內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個世居少數民族,2011年少數民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67%。三是境內34個民族自治縣(市)中有27個國家級貧困縣和6個省級貧困縣,是我國跨省交界面積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也是重要經濟協作區。現階段,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收入增長存在如下問題:
從年度來看,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收入增長呈緩慢增長態勢。進入21世紀以來,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根據圖1,2011年該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85元,是2000年1384元的3倍,年均增長17%。但是,從相對值來看,該地區農民收入占全國比例整體呈下降趨勢,該地區農民收入在2000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1%,到了2011年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7%。
從地區差距來看,武陵山民族地區與所在省(直轄市)農民收入差距呈擴大化趨勢。2000年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收入與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和貴州省平均水平進行比較,收入比(以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和貴州省為1)分別為0.621、0.647、0.792和1.009,之后差距逐步擴大,到2011年該地區農民收入占全國及所在?。ㄖ陛犑校┢骄杖氲谋壤陆档?.569、0.591、0.629和0.956。
從城鄉差距來看,武陵山民族地區內部二元結構差距不斷拉大。該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大于全國城鄉差距。以2011年為例,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3:1,武陵山民族地區則為3.35:1,其中,27個民族自治縣(市)高于全國平均,差距最大的是湖南省吉首市,達到3.93:1。
二、農民增收問題的生計資本理論研究
農民收入作為一種生計產出,源于安全的外部環境、有效的制度體制、充足的生計資本以及理性的生計策略,研究農戶生計資本是解釋農民增收活動的起點。Chambers和Conway在1992年提出了一個現在已被廣泛接受的“生計”概念,生計包括“能力、資本(包括物質和社會資源)和賴以生存的活動”。生計資本、行動和獲得這些的權利受到制度和社會關系的調節,這一切決定了農戶獲得收入的活動。后繼的研究,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研究、關懷國際CARE的研究和英國國際發展署DFID的研究,則區分出五種生計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雖然這種分類與經典的經濟學上的分類有所出入,但是仍然無礙于其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特別是英國國際發展署(DFID)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已經對全世界各國的農戶生計研究和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包括近年來對中國農村實踐的影響。以DFID(1999)為代表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旨在為政府及社會組織計劃和管理提供一個適用的工具,該框架特別強調對實踐的導向作用,以及對農戶生計的了解和幫助??沙掷m生計分析框架由脆弱性背景、生計資本、結構和制度轉變、生計策略和生計產出5個部分組成。大致描述為:在諸如災害沖擊、技術發展趨勢、經濟波動等脆弱性背景下,農戶利用自身的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在結構和制度影響下,作出最適宜的生計策略,以求得預期的生計產出。
三、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增收問題的生計資本因素剖析
(一)脆弱的自然資本
根據DFID定義,自然資本是指從自然資源存量中開發出來的有利于農民生計的資源流及環境服務。具體包括,土地和產出、水和水產資源、樹木和林產品、野生動物、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環境服務。武陵山片區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氣候。境內有烏江、清江、澧水、沅江、資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資源蘊藏量大。礦產資源品種多樣,錳、銻、汞、石膏、鋁等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旅游資源豐富,極具開發潛力。區內森林覆蓋率達53%,是我國亞熱帶森林系統核心區、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生物物種多樣,素有“華中動植物基因庫”之稱。雖然自然條件和生態資源條件好、潛力大,但是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增收面臨著脆弱的自然資本。
1.自然環境較差。武陵山民族地區屬于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區中的石漠邊沿區和石漠敏感地帶,大多是喀斯特地貌,地表保水能力差,土層瘠薄,水土易流失,泥石流出現幾率大。年降水分布不均,極易形成洪災和旱災,且每年間有冰雹、冰雪等災害襲擊,是自然災害多發區。森林病蟲害分布廣,危害嚴重,對生態平衡造成很大威脅。該地區工業產業主要以初級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多為污染密集型產業,企業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落后,污染處理水平低下,生產經營呈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模式,尤其是近年工業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持續惡化,水源地不斷遭到破壞。
2.自然資源有限。該地區屬于復合山區,山高坡陡,巖體不固,地形破碎,河流眾多,生態脆弱。根據《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統計,武陵山民族地區人均耕地0.86畝,其中最多的是五峰縣,人均耕地也只有1.29畝。各地區人均耕地擁有量均低于全國1.38畝的平均水平。不僅耕地量少,而且當地山多田少,土地坡度大,由此導致耕地質量差、單產低。此外,特色生物資源規模有限。武陵山民族地區有“華中藥庫”、“煙草王國”、“種植基因庫”美稱,但是數量有限,特色生物資源開發還達不到工業生產的規模。
3.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低下。武陵山民族地區已經探明的金屬或非金屬礦80余種。然而,在資源開采上,普遍存在亂采濫挖、一礦多開等現象,致使資源利用率低,礦產嚴重浪費。該地區有豐富的水能、風能、煤矸石及生物質能,但是水電開發以小型為主,引水式電站較多,缺少調節能力,目前在電力系統中競爭能力較弱。另外,由于交通條件差,區域經濟協作難,旅游人才資源缺乏等問題導致旅游資源產業化發展不足。
(二)不足的人力資本
根據DFID定義,人力資本是指農民擁有的技術、知識、勞動能力、健康營養和適應變化的能力,從而實現不同的生計策略以實現生計目標。在家庭層面,人力資本是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指標。人力資本是利用其余四個資本的基礎。比全國,武陵山民族地區人力資本相對不足。根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武陵山34個民族自治地方2010年年末共有人口1783萬人,男性與女性人口比為104.85:100,略低于全國105.2:100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為35.17%,低于全國14.5個百分點。每個家庭人口約3.24人,與全國3.1的平均水平大致相當。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68.79%,低于全國74.53%的比重。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61.79%。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每十萬人擁有的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為4787人,全國為8930人;擁有的高中和中專人口為10470人,全國為14032人;擁有的初中人口為35488人,全國為38788人;擁有的小學人口為34816人,全國為26799人。這些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外,15歲以上人口文盲率為7.32%,遠高于全國4.08%的平均水平。
由此得出結論:一是從性別比例、15-64歲人口比重等指標來看,武陵山民族地區勞動力資源數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從受教育程度各項指標來看,該地區勞動力資源質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較少的物質資本
根據DFID定義,物質資本指用于農民經濟生產過程中除去自然資源的物質,包括基礎設施、工具和技術。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道路和運輸工具、安全住所、飲水與衛生設施、能源、通訊等設施。工具和技術包括生產工具、設備,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農牧傳統技術。武陵山民族地區物質資本相對較少,具體表現如下:
1.基礎設施
(1)交通設施非常脆弱。對外大通道極少,僅有渝懷鐵路、滬渝高速、宜萬鐵路,高速公路大部分仍處于在建階段,部分縣市處于“三無”(無鐵路、無國道、無高速公路)狀況;對內交通斷裂,縣際間公路等級偏低,部分線路未聯通。此外,許多鄉鎮普遍存在行路難,行政村公路實際通達率很低,遇到暴雨或泥石流便路斷車堵,交通中斷,通暢率更低。
(2)飲水設施非常落后。安全飲水設施不健全,導致農民飲水難。根據各地市州統計年鑒,截至2011年,武陵山民族地區自然水受益村占行政村比重,最低的恩施州僅有36%,最高的長陽縣為89%,大部分縣都在百分之四五十左右,許多地區村民飲水仍然是靠挖井取水或直接從江河取水引用。由于地方發展帶來水源污染,村民長期引用不衛生的水,身體健康肯定受影響。據調查,部分村民患肝病、肺結核病等都與飲水不衛生有直接關系。此外,這幾年武陵山區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災害,河流干枯,水源減少,新水源離村民居住地較遠,飲水成本高,人畜飲水十分困難,農民生產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3)電網改造非常緩慢。根據各地市州統計年鑒,各行政村已全部通電。但是電網改造非常緩慢,一是電網大多線路老化導致電力不穩,只要下雨、刮風、打雷就可能停電;二是電網大多通過深山老林導致電壓不穩;三是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用電需求增加,電力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2.生活設施
武陵山民族地區住房設施一般,飲水衛生生活設施較差。根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從住房條件來看,2010年武陵山民族地區人均住房面積36.2平方米,高于全國同期34.08平方米的平均水平,戶均3.5間房,自建房的家庭比重為84%,購買商品房的家庭比重為8.5%。其中,湖北省的一州兩縣和重慶的四縣住房條件較好。湖南省的一州六縣和貴州的五縣(除玉屏縣外)住房條件較差。從生活設施來看,武陵山民族地區家庭住房內有管道自來水的比重僅有37%,住房內有廚房的家庭比重為76.6%,住房內有廁所的家庭比重為63.3%,住房內有洗澡設施的家庭比重為36.9%。由此可見,安全飲水、衛生設施仍然是非常缺乏的,這些物質資本的缺乏會影響農民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進而減少農民人力資本。
3.生產資料
武陵山民族地區生產資料投入非常低。根據《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2012》和《中國統計年鑒2012》統計,2011年該地區全社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年末總人口)僅有6981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農業機械化率(農業機械總動力/農作物播種面積)只有3.18%,遠低于全國6.02%平均水平;農村人均用電量(農村用電量/鄉村人口)只有120.2千瓦小時,遠低于全國1087.4的水平;農用化肥單位面積施用量(按折純量計算的農用化肥施用量/農作物播種面積)只有0.27噸,略低于全國0.35平均水平。
(四)匱乏的金融資本
根據DFID定義,金融資本指農民用于生產和消費的資金,包括儲蓄,從正式的、非正式的、非政府組織獲得的貸款或借債,從外面寄回來的匯款,養老金,工資及其他收入。
武陵山民族地區金融資本極其匱乏。根據《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2012》和《中國統計年鑒2012》統計,2011年該地區人均財政收入(754元)和財政支出(3604元)均低于全國地方政府平均水平(3900元和6883元),反映武陵山民族地區地方政府對地方經濟調控能力相對有限。同時,該地區人均金融機構貸款余額(6565元)也低于全國平均(49668元),反映該地區金融市場促進地方經濟增長作用相對有限。最后,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8061元)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85元)也遠低于全國(26239元和6933元),反映該地區農村居民金融資本非常有限。
綜上所述,無論是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抑或是農村居民,武陵山民族地區金融資本都極其匱乏。在無中央財政和社會團體幫扶情況下,地方政府公共投資會非常不足,金融機構服務能力較差,農村居民籌資融資困難,這些將使該地區長期處于待開發狀態。
(五)有限的社會資本
根據DFID定義,社會資本指農民為追求生計目標而利用的社會資源。包括:社會關系和聯系,正式和非正式組織的成員關系,基于信任、互惠和交換的關系,公共準則和約束力,對外的集體訴求,參與決策的能力,領導能力等。社會資本是生計資本轉換為生計產出過程中最隱秘的部分,也是最后一道防線。當農民,尤其是貧困戶和低收入戶面臨沖擊時,例如家庭成員得重病,社會資本可以提供一種緩沖。因此,作為一個非正式的安全防線,社會資本可以幫助農民在頻繁的不安全時期確保生存。同時,社會資本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彌補其他資本的不足。例如,缺乏金融資本的農民可以通過社會關系獲得親朋好友資助,從而接受教育培訓,以此增加人力資本。在這里,社會資本彌補了匱乏的金融資本。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社會資本非常有限,反映在如下三個方面:
1.區內缺少中心城市,農民很難利用城市資源。區域內各行政中心與所在?。ㄖ陛犑校┑氖鞘卸荚?00公里以上,形成“環形空洞”,如銅仁離貴陽360公里,黔江距重慶市區320公里,懷化距長沙450公里,吉首距長沙400公里,恩施距武漢640公里。省會城市距離較遠,中心城市規模較小,城市、農村之間沒有形成有機聯系,城市的成長能力和輻射能力弱小,對農村經濟發展和消費需求增長拉動不夠,農民可獲得的城市資源極其有限。
2.區內規模以上企業太少,產值太小,農民很難就業。規模以上企業是指每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以上的企業,2011年武陵山民族地區只有106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158.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平均產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現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為10849萬元,遠低于全國同期25929萬元的平均水平。
3.具有特殊經歷的農村居民比重較少,農民很難依靠社會資源。具有特殊經歷的人群是指在政府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人。根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2010年武陵山民族地區70.7%的勞動力集中在農林牧漁業,而全國平均數據只有36.7%;只有11.7%的人在第二產業就業,而全國平均數據為28.7%;同時,在事業單位或公益性單位工作的人只有4.8%,在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工作的人只有2.3%。
四、結論
本文在分析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民增收問題的基礎上,采用DFID對農戶生計資本的定義,對導致該地區農民增收緩慢問題的生計資本因素進行分析。
基于此,公共財政支持農民增收的政策建議大致包括兩方面:一是制定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財政支持政策,例如農業補貼、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生態補償等;二是制定增加農民生計資本以間接促進農民增收的財政支持政策,例如政府增加教育投資、灌溉投資、交通投資、提供小額信貸、扶持當地企業、建立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當地服務業等等。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的通知[EB/OL].國務院扶貧辦網頁,2013-04-12.
[2]CHAMBERS R,CONWAY GR.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1991-11-01)[EB/OL].http://community.eldis.org/59b4ab37/dp296.pdf,2009 -12 -30.
[3]李樹茁,梁義成.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生計的影響研究—基于家庭結構視角的可持續生計分析[J].公共管理學院,2010,7(2).
[4]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1999-02-01)[EB/OL].http://www.ennonline.net/resources/667,2009-12-30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