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擬從低碳經濟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生產和消費現狀的分析,探討如何降低自治區碳排放的相應對策,以便為內蒙古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低碳經濟 能源消費 碳排放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作為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工業經濟開始向低碳經濟發展,低耗能、低污染排放成為熱點。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歐美發達國家率先提出低碳技術和低碳發展,著力研發和打造低碳、高效的產業、能源、技術等,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各地發展的核心和潛在競爭力。在這種國際形勢下,我國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并提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若干設想。內蒙古作為能源大區,具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資源累計探明儲量2400億噸,居全國第2位;石油資源總量為20億噸至30億噸;天然氣資源總資源量為10.7萬億立方米;風能總儲量為10.1億千瓦,居全國之首;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時數為2600-3400小時,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僅次于西藏,居全國第2位。
近幾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依靠自身的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經過長期的開發建設,使本地資源優勢順利轉換為經濟優勢,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輸出基地和戰略接續基地,實現了建立自治區煤炭開發、電力生產、天然氣資源開發和利用為主體的能源經濟體系。但在當地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長期延續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增長對資源的高度依賴,內蒙古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內蒙古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目前較為可靠的發展模式,是從長遠著眼的、與人類、自然和諧共存的模式。以可持續發展為發展觀,以低碳經濟為技術方針,實現低耗、低排、低污染的經濟模式,是繼工業文明后的又一大飛躍。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返歸自然,利用低碳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研究開發新型能源結構。技術開發與創新是低碳經濟建立與發展的核心,其主要包括:綠色能源技術開發,降低污染排放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技術等。不僅如此,創新調整產業結構,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等都是經濟可持續發展需關注的內容。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在1999年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理論,2007年我國才開始明確了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在亞太經合組織確立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態度,與此同時,低碳經濟的嘗試與研究已經在國內的某些地區啟動并進行。
(一)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決定內蒙古必須加快發展低碳經濟
1.一次能源生產以煤炭為主,經濟增長過分依賴煤炭產業
從能源生產結構看,一次能源產品主要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等主要能源品種主要依賴外部調入。2011年自治區能源生產總量59738.06萬噸標準煤,其中原煤產量占能源生產總量的92.50%,約55257.71萬噸,原油占0.49%,天然氣占5.55%,其他能源占1.47%。2010年我區原煤產量約為45935.06萬噸,原煤產量大幅提高。
2.能源消費以煤炭和火電為主,經濟的“高碳”特征明顯
2011年,自治區能源消費總量為21148.52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87.08%,石油占能源消費比重9.15%,天然氣占能源消費比重2.34%,水電、核電和其他能占能源消費比重1.43%。內蒙古能源消費以煤炭和火電(主要靠消耗煤炭)為主,從能源終端消費情況看,2011年全區工業企業煤炭消費30865.72 萬噸,遠高于其他能源消費。自治區2011年電力生產總量3104.68億千瓦時,其中火電2859.40億千瓦時,風電2859.40億千瓦時,水力發電18.26億千瓦時。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是化石能源的燃燒,因此,煤炭燃燒的高二氧化碳排放行直接導致自治區“高碳”顯著。
3.能耗水平高,支柱產業以高耗能產業為主
高耗能的產業結構、GDP能耗水平高,是自治區能源結構的顯著特征。2009年全區萬元GDP能耗為2.009噸標準煤/萬元。能源消費增長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我區以鋼鐵、電力、鋁業、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能源經濟的快速發展既對本地區經濟增長產生有效拉動,同時又使自治區面臨著高耗能經濟所帶來的壓力。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決定內蒙古必須加快發展低碳經濟
內蒙古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就必須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提高經濟效益,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展低碳經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內蒙古產業結構重型化問題。同時,由于內蒙古的能源消費結構,使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的矛盾在未來時期將愈顯突出。2011年上半年15個城市的空氣二氧化硫平均濃度為0.034毫克/立方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平均濃度上升了0.004毫克/立方米。各城市的平均濃度在0.005-0.062毫克/立方米之間。赤峰和烏海市二氧化硫濃度級別為三級(輕污染),占監測城市數的13.3%。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巴彥淖爾、錫林浩特、巴彥浩特和二連浩特8個城市的濃度級別為二級(良好),占53.3%。赤峰、烏蘭察布、巴彥淖爾、烏海市的二氧化硫濃度上升,其中,赤峰和烏海市的二氧化硫濃度級別由二級良好變為三級輕污染,烏蘭察布和巴彥淖爾市二氧化硫濃度上升了0.013毫克/立方米和0.028毫克/立方米。
2012年,內蒙古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88.39萬噸,其中,工業和生活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6.24萬噸,氨氮排放量5.27萬噸,其中工業和生活氨氮排放量4.03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38.50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141.90萬噸,給自治區的大氣污染治理帶來了極大壓力。
二、低碳經濟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從政策上規范化,在低碳發展方面建立完善合理的政策,規劃低碳發展的方針,制定低碳發展的長久戰略
在轄區內建立低碳技術示范點,利用政府職能開發推廣、交流合作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形成低碳政策體系,促進發展支持型主體的經濟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力量和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形成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另外,對低碳技術研發單位、低碳經濟發展單位從政策、稅收、信貸、土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和鼓勵,特別是新型綠色能源企業、高效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單位,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和激勵。
(二)重視研發和推廣,對低碳節能減排技術和產品予以支持
創新是進步的動力。改變傳統經濟模式,實現低碳經濟同樣需要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自治區需從資金、政策上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儲備,建立起政府引導、高校和重點企業聯合研發機制。利用地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優勢,發展低碳技術和產品。自治區政府在新技術資源整合上起到主導作用,將現有的低碳技術推廣使用。鼓勵區內煤炭、化工、焦炭、建材、電力等大型企業開發低碳等先進技術。
(三)多措并舉,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內蒙古自治區是煤炭能源大省,自治區內的工業經濟多以煤炭為主要能源,因此在短時間內改變這一發展模式較為困難。從傳統煤炭能源向低碳新型能源轉變需要一個過程,解決這種能源瓶頸問題是全球共同的話題和熱點。可在目前發展格局下,通過帶動作用發展相關產業,逐步實現新能源的替代。另外,除逐步替代外,還可在目前基礎上進行能源改造和節能改造。通過技術改造和企業內部產業結構升級,加強對鋼鐵、焦炭、電力等傳統的高耗能企業的整改,降低其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不僅如此,對生產出來的生活用碳進行低碳化和無碳化處理,也可減少人民生活中的碳排放量。與此同時,加速并深化對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資源的開發,進而促進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四)依據實際情況,加快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試點的建立并予以示范
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其產品的生產與技術等的開發需要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與發展。在低碳經濟這種全球化的新型經濟模式機遇下,通過對鋼鐵、鋁業、電力、交通、建筑等支柱產業同時也是高耗能產業的調整,抑制高碳產業產能的擴張,強制并加快淘汰高排碳產能。政府可選定部分城市作為低碳經濟發展實驗區,當地政府選定其中的某些企業或園區作為具體的試驗對象,開展低碳城市和循環經濟試點工作。
(五)提高全民低碳意識是低碳發展的基礎支持和有利保障
自治區應利用政府的主導優勢,提高低碳環保意識,加大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宣傳力度。低碳經濟是一種新興的理念,需要大力推廣和宣傳才能被廣大民眾意識到并接受。從長遠發展來看,低碳經濟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而使全民自覺行動。整個過程做到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全民參與,使公眾認識到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推廣與宣傳使人民切實監督并做到產品生產過程中對碳資源的低消耗,降低碳資源在流通過程中的污染,減少廣大民眾對碳資源的依賴,從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將低碳文化和節能意識變為全社會的主流意識,把低碳消費和節能降耗作為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頭等大事抓緊抓實。
參考文獻:
[1]付允,馬永歡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
[2]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2009.
[3]馬曉微.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演進特征[J].中國能源,2008.
[4]陳英姿,李雨潼.低碳經濟與我國區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
[5]嚴于龍.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對減碳最有效[J].中國經濟報告,2010.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