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結構直接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舟山作為海島城市,產業結構有其地方特色。本文主要分析了舟山的產業結構演化過程及產業結構特點,對主要產業進行了討論,并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 演化 主要產業 對策
一、產業結構及優化
城市產業結構是指城市經濟中各類產業的構成和各產業之間量的比例和質的聯系的總和。產業是城市經濟的基礎,城市的經濟功能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產業結構之上。產業結構直接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越合理,城市的經濟實力越強,對周邊區域產生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就越明顯。
各國經濟學家對產業結構的研究揭示了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產業結構是由第一產業占優勢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演進的,隨著第一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制約并決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成為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
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盡可能地使產業結構趨向最優配置,其本質在于建立起以主導產業為核心,主導產業與關聯產業、基礎產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城市產業結構。隨著城市主導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演化,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就得以進一步升級和優化,對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舟山產業結構的演化及其特點
(一)舟山概況
舟山市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是東部沿海和長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門戶。共有大小島嶼1390個,市域總面積為2.22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占4%,內海海域面積占96%,2011年常住人口為113.7萬人。舟山擁有漁業、港口、旅游三大優勢,是全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全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擁有兩個國家級和兩個省級旅游風景區,素有“海天佛國 “漁都港城”之美稱。
2010年6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成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重慶兩江新區后又一個國家級新區,是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層面新區。201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是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性區域規劃。舟山群島新區的功能定位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二)舟山產業結構的演變
進入21世紀以來,舟山的各產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產業結構。其主要演化過程如下:
第二產業總體保持上升態勢。2001-2004年比重持續增長,并于2003年首次超過第三產業而居區域產業結構的主導地位,達到41.3%。2005年,第二產業比重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39.71%,2006-2009年繼續增長,2009年達到歷年最高值46.55%,2010年后趨于45%水平。
第三產業在2004年前基本穩定在39.8%附近,2005年后有平緩波動,但基本達到了45%左右水平,最高點在2005年,為46.06%。
第一產業始終保持下降趨勢,經歷了兩次快速下降過程,2001-2003年間由26.09%下降到20%以下,2004-2008年間又再次大幅下降到10%,2009年后保持平穩態勢,維持在9.7%左右。
2001年起舟山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份額急劇縮減,二三產業持續發力,最終形成了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分庭抗禮,第一產業退縮二線的9:9:2的格局。上述產業結構演化過程與舟山的政策導向有著密切關系。從政府提出的“以港興市”的口號可以看出,第二、第三產業的興起及今后的優勢地位將成為不可逆的趨勢。此外,漁場資源的衰退及生態的惡化也加劇了第一產業地位的下降。
(三)舟山產業結構特點
1.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為主導,第一產業所占份額相對較低
2001年至今,舟山的產業結構呈現出鮮明特點。第一產業份額急劇下降,由26%下降到9.8%,在區域經濟結構中處于從屬地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對舟山GDP的貢獻率趨于相等。當前舟山的產業結構總體已演變為“二、三、一”。
2.工業行業結構以水產品和船舶修造業等行業為主體
以水產品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以船舶業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以及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是舟山的前三大工業行業。2011年,三大行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4.2%,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占比高達55%,占據了舟山工業的半壁江山,食品工業與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分別占比15.3%和14%。
3.舟山的第一產業以漁業占絕對優勢,在區域經濟中長期占有重要地位
舟山島嶼眾多,適合農作物種植的土地少,因此,漁業一直都是舟山的傳統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2001—2011年,漁業在第一產業中的平均比重達到88.5%,基本保持逐年平穩遞增趨勢,處于絕對主導地位。這也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長期發展趨勢的延續。
由于舟山獨特的區位和資源條件,除捕撈、養殖外,舟山的許多第二第三產業也與漁業經濟密切相關,如水產品加工業和海洋旅游業等。因此可以預見,今后漁業仍將在舟山占據重要地位,影響社會經濟的許多方面。
三、舟山市主要產業分析
(一)旅游業
作為“海天佛國 “漁都港城”的舟山,發展旅游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方面,舟山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海島、海洋型旅游資源,集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于一體,包括普陀山和嵊泗列島2個國家級和2個省級景區。去普陀山禮佛、沈家門品嘗海鮮美食、朱家尖看沙雕,舟山已成為許多都市人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處。濱海休閑度假旅游,游艇業、海釣業和海景房產等新興旅游產業,塑造了“海天佛國、“漁都港城”的整體品牌。
另一方面,從經濟區位角度來說,舟山地處當今世界最具生機的泛太平洋區域經濟圈,背靠滬、杭、甬等大中型城市群。經濟區位優勢,決定了舟山旅游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目前,旅游業正給舟山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僅2011年一年,舟山就接待了國內外旅游者2460.53萬人次,全年旅游總收入235.48億元。自2001年以來,舟山的旅游收入逐年遞增且增幅明顯,至2011年旅游總收入已將近2001年的8倍。
(二)臨港產業
臨港產業,泛指布局于港口及周邊區域內,依托港口資源和轉運優勢催生發展的產業群。依托港口優勢,舟山著力打造船舶工業、重化工業、大宗物資加工等臨港大工業基地,形成了舟山工業的特色競爭力。
1.船舶修造業
船舶修造業是臨港工業的龍頭。2011年,舟山的船舶修造業實現產值598.48億元,比2002年增長60.8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造船完工量、手持訂單和新接訂單三項指標均占全國比重10%以上。目前舟山的造船能力超過1000萬載重噸,有3家船舶企業躋身全球造船業30強。船舶工業已成為舟山工業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舟山市的“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力爭到“十二五”末,全市船舶工業產值達到1200億元,年造船完工量達1000萬載重噸,修船產值占全國份額的20%,5家企業進入全國20強,屆時舟山的船舶工業產值可占全國的10%。
2.港口物流業
港口物流業是指港口城市以臨港產業為基礎建立的港口綜合服務體系,是舟山大力發展的產業之一。舟山港的發展可以用“起步晚,發展快”來總結。1987年4月,國務院批準舟山港對外開放。1990年全港貨物吞吐量只有186萬噸。21世紀以來,舟山港口貨物吞吐量連續高速增長,一直保持著20%以上的增幅,從2001年的3280萬噸節節攀升,至2006年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2010年達到2.2億噸,10年間增長近6倍。2006年1月1日,原寧波港和舟山港正式合并。2012年寧波-舟山港首次超越上海港,貨物吞吐量排名中國及世界第一,達到7.44億噸。目前寧波-舟山港已成為集裝箱遠洋干線港、國內最大的礦石中轉基地、國內最大的原油轉運基地、國內沿海最大的液體化工儲運基地和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運輸基地。
(三)漁業:外海、遠洋捕撈及水產養殖
舟山是我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出口基地。2011年,實現水產品總產量141.95萬噸,比上年增長8.26%,漁業總產值134.53億元,比2001年增長109.8%。漁業是舟山重要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近年來,海洋漁業的資源衰退使近海捕撈已不可能成為增長點。因此,要大力發展外海及遠洋捕撈以及水產養殖業。此外,也可以發展休閑漁業,不僅可以有效拓展漁業發展空間,開辟漁業發展新領域,還能很好地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目前,舟山休閑漁業已起步,并積累了一些經驗,如海上度假村、漁船垂釣、漁村風景游、漁業觀光業等。
四、對舟山產業結構優化的思考
舟山在海洋資源豐富的同時,也缺少大陸城市所具有的很多資源,包括土地、淡水、能源的稀缺以及環境的敏感性等,制約了發展空間。尤其淡水資源已經成為舟山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目前,淡水、能源以及土地資源的稀缺依然限制舟山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舟山的另一大弱勢是陸島交通不便,所以連島大橋是發展海島經濟的關鍵。跨海大橋的建成,給陸島聯系帶來了極大便利,而連島工程則使各主要島嶼之間聯系大大加強。因此,舟山應盡快改善對外交通條件,加強水、能源建設;另一方面應選擇適宜發展方向,嚴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和土地產出率低的工業。
海島地區由于自身經濟實力有限,要借助相鄰地區的經濟實力。舟山在今后的發展中,要與上海和寧波接軌,借力發展。在發展方向上,要充分發揮海島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根據舟山的產業演替狀況分析,臨港產業、旅游業應成為新時期舟山的兩大主導產業,而臨港產業將成為舟山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發展臨港產業,是海島城市化的需要,是實現舟山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保證。目前,舟山市支柱產業主要為船舶修造業、旅游業、漁業,在羅斯托的6個經濟增長階段中,基本處在經濟成長的“起飛”階段。今后,要強化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臨港產業的主導地位,逐步過渡到經濟成長的“成熟”階段。再逐步確立以國際航運、物流服務業、旅游業為主導的服務型經濟體系,使主導產業進一步高級化,最終實現舟山產業結構的優化。
參考文獻:
[1]樓東.海島地區產業演替及資源基礎分析—以舟山群島為例[J].經濟地理,2005(4).
[2]石兆文.舟山海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優化[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6).
[3]明育.產業結構優化促進城市經濟功能提升的研究——以柳州市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10).
[4]馮偉芳,王榮華.舟山港口產業集群構建策略[J].水運管理,2010(8).
[5]舟山市統計局.舟山市歷年統計年鑒.
[6]李竹竹.基于節能減排角度下海島區域的產業選擇——以舟山為例[J].現代商業,2010(33).
[7]夏文忠.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思路初探[J].浙江經濟,2010(16).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