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選用1991-2012年度的有關數據,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影響我國通貨膨脹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即廣義貨幣供給增長與通脹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作為總需求主要部分的投資與消費的變動卻與通脹存在著弱負相關,這與現實狀況相反。因此本文認為,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貨幣因素,投資和消費對通脹的傳導機制則有待進一步分析。政府部門如果想要控制通貨膨脹,那么必須謹慎選擇貨幣政策。
關鍵詞:通貨膨脹 回歸分析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貨幣供應量
一、引言
通貨膨脹是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它不僅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對一國的經濟發展起著促進或牽絆作用。當通貨膨脹處于溫和水平時,它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但當它持續高位運行時,則會嚴重牽絆經濟的發展。通貨膨脹是一個到處擴散其影響的運動過程,幾乎每一個經濟單位都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響。概括來說,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主要有兩方面,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和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通脹對靠固定的貨幣收入維持生活的人極其不利,其收入水平是固定,但是貨幣購買力隨著通脹的持續而不斷下降,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水平,這些人群主要包括那些領取退休金和救濟金的人,以及工薪階層。通貨膨脹還可以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發生再分配的作用,它通過犧牲債權人的利益而使債務人獲利。通貨膨脹還使得人們的儲蓄縮水。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也有幾個方面,其一是通脹伴隨著產出和收入的增加,實質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脹刺激的產出,這就是一些經濟學家堅持認為溫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動通脹對產出和就業有擴大效應的論據。其二是成本推動型通脹導致產出下降,引致失業,最后是持續惡性通脹導致經濟系統崩塌。隨著通脹不斷上升,經濟主體會產生通脹預期,會導致過度消費,儲蓄減少,利率上升,投資萎縮,由于生活成本上升導致工資要求增加,企業擴大規模和就業積極性逐漸下降。因此,政府應謹慎對待通貨膨脹,并制定有效的經濟政策控制疏導,讓其處在一個合理可行的水平,這對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都有重大意義。
二、理論綜述
通貨膨脹的根源不止一個,許多因素都可以引起通貨膨脹的產生,只是影響的程度不一樣。現代關于通貨膨脹的理論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投資、凈出口或者政府支出的變動,都可以引起總需求的變動,并促使產出增加,使其超出經濟社會的自然產出能力。因此,不管是什么因素導致總需求過度增長,都會發生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使得物價上升以平衡總供給和總需求。也即,由于需求方的貨幣競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給,從而使得價格被拉升,又由于失業率下降,勞動力變得相對稀缺,工人工資也被抬高,所以通貨膨脹會加速起來。而且當政府面臨財政赤字時,它往往傾向于通過印刷鈔票來彌補赤字,由此帶來極具破壞性的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大規模的赤字和貨幣供給的快速增長使得總需求大幅增長,而后者發過來使得價格水平大幅上升。兩個鮮明的例子是:德國央行在1992-1923年間曾印制出數萬億馬克來彌補支出,這些馬克涌入市場去瘋狂追逐燃料和生活必需品,導致德國當時的物價水平成十億倍上漲;20世紀90年代初,前蘇聯政府為了填補其預算赤字,大量印制盧布,結果使得每月通貨膨脹率達到25%或每年1355%。
(二)當做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
著名經濟學家、貨幣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說過: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都是因貨幣引起的。貨幣數量論認為,每一次通脹背后都有貨幣供給的迅速增長,其理論模型是著名的費雪方程式:
上式中,M為貨幣供給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價格水平,y是實際產出水平。MV反映的是經濟中的總支出,Py代表著名義收入水平,因經濟中對商品和勞務支出的貨幣額即是商品和勞務的總銷售額,所以等式兩邊相等。對此式進行變量動態化變形:
等式兩邊取對數并對時間t求導可得:
式中,π 為通貨膨脹率,m為貨幣供給增長率,v為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y為產出增長率。由該式可知,通貨膨脹源自三方面: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貨幣供給、產出水平。一般認為,短期內v是個不變的常數,若產出處于其自然水平,那么貨幣供給的變動則是通脹的基本原因。
(三)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理論是從供給方面說明為什么會發生一般價格水平上漲的理論,即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供給方面的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顯著上漲。它認為成本因素中最重要的構成是工資。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指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造成的過高工資引致的價格水平上漲。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工資取決于勞動的供求,工資提高不會導致通貨膨脹;而在不完全勞動力市場上,由于工會組織的存在,工資不再是競爭環境下的工資,而是工會和雇主集體議價的工資,并且由于工資增長率超過生產率增長率,工資提高就導致成本提高,從而導致一般價格水平上漲。(西方學者認為,勞動生產率,工資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有這樣的數量關系:通貨膨脹率=貨幣工資增長率-勞動生產增長率)。工資提高引起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又引起工資提高,這樣,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形成螺旋式的上升,即所謂工資—價格螺旋。
但在實際經濟中,不管是貨幣供給的變動,或需求與供給的變化,都會引起通貨膨脹,單從一方面不足以說明一般價格的持續波動,因此,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應當同時從多方面因素考慮。
三、建立模型
由于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有多個,本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對于貨幣因素引起的通貨膨脹,從數據來看,可用歷年廣義貨幣供給量增長率來表示貨幣因素;而需求拉動型因素,因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系反映的是經濟增長中最終需求的兩個主要方面,因此用投資和消費的數據表示總需求因素,又由于在實際中,常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代替總需求中的投資和消費,因此,本文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和社會消費品增長率來表示總需求變動;對于成本拉動型通貨膨脹,應指出的是,盡管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有逐年上升趨勢,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2012年中國勞動力基本工資年增長率逐年遞增,分別達到6.3%、7.5%、9.7%和9.8%,但不可否認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處于勞動力豐富且勞動力成本處于相對優勢的狀況,可以預知的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還將處于二元經濟結構相對不發達階段,第一產業富余勞動力還需要持續實現轉移,勞動力規模仍然龐大、充足供給將長期存在。同時,由于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國際分工低端,利潤水平低下,勞動力工資水平仍然較低且這一現象也將長期存在。因此,對于成本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本文不予以研究。模型建立如下:
式中,π為通貨膨脹率,m為貨幣供給增長率,I為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C為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率,μ為誤差項,β0為常數項。
四、數據描述與統計分析
由于涉及時間序列問題,有必要進行平穩性檢驗。因為經典回歸分析是建立在數據平穩這一假定條件下的,否則,通常的t和F等假設檢驗則不可信。而且,在現實經濟中,實際時間序列數據往往是非平穩的,主要的經濟變量如GDP、消費往往表現出一致的上升或下降。
由檢驗結果可知,所有變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通過了平穩性檢驗,因此,本文所用數據都是平穩的,適合建立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用Eviews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估計,得出以下結果:
從估計的結果來看,該模型擬合優度適中,說明通貨膨脹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單純靠貨幣供給量和需求的變動還無法完全解釋通貨膨脹的成因;方程總體線性是顯著的,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只有變量m是顯著的,其系數為0.7,而其余變量均不顯著,說明了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很高的。一個很明顯的特征是,和C前的系數為負數,明顯與現實情況不符合。因為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投資和消費的增長會帶來物價水平的上升,即造成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為進一步分析上述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再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M不是P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而不拒絕P不是M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因此從2階滯后的情況看,M即貨幣供給量的增長是通貨膨脹增長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I不是P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而不拒絕P不是I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因此從2階滯后的情況看,投資增長是通貨膨脹增長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S不是P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而不拒絕P不是S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因此從2階滯后的情況看,消費增長是通貨膨脹增長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知,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通貨膨脹有重要影響,二者之間的相關系數很高。雖然投資和消費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并不等于它們對通貨膨脹沒有影響,只是說在回歸分析上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而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可知,貨幣供給量、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社會消費品總消費的變動都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總的來說,因果關系不同于相關關系,而且從一個回歸關系式中并不能確定變量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雖然我們說解釋變量是被解釋變量的原因,但是這一因果關系是先驗確定的,或者說是在回歸之前就已確定的。因此,本文的分析結果表明,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通貨膨脹的運行具有顯著的影響,而投資與消費對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通貨膨脹對宏觀經濟運行有著重要影響,如前文所述,合理的通貨膨脹水平能促進經濟平穩發展,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惡性的通貨膨脹則嚴重牽絆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并使得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因此,合理的貨幣政策,必須實際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能為滿足行政目標濫用貨幣政策,否則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在此,貨幣主義學派的單一規則倒是值得借鑒,即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應大致與國民經濟增長率和人口增長率之和相適應。
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美],威廉·諾德豪斯[美].經濟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劉偉.經濟學教程—中國經濟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