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馬克思早期批判性著作的創作過程中來看,首先,在馬克思那里,批判包含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批判對象的分析與考察,第二個階段是對批判對象的否定與繼承;其次,就這兩個階段而言,第一要義或是其真實內涵在于分析與考察,而并不是否定與繼承;最后,就馬克思早期的批判來說,其批判理論的實現過程是自覺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對馬克思批判理念的澄明,有利于我們正確繼承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傳統。
[關鍵詞]馬克思早期;批判哲學;分析與考察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1 — 0005 — 03
可以說馬克思的一生都是在批判中度過,馬克思也是在一次次批判中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論,也正是這一批判精神被馬克思主義的后來者所繼承和運用。然而,隨著現代思潮的多元化,各種理論之間的批判也屢見不鮮,批判的真正精髓也隨著這些所謂的“百家爭鳴”的浪潮所遮蔽,漸漸陷入了只從批判的字面意義上片面的批判,疏忽了馬克思理論批判精神背后的歷史過程,也就拋棄了馬克思批判精神背后的真正實質。
一、馬克思早期批判的歷史原像
馬克思早期的理論探索是他思想斗爭最活躍的時期,也是馬克思批判思維最活躍的階段,而也正是在這一階段,馬克思形成了自己獨道的思想理論。我們就從他的第一部帶有“批判”的著作,即《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來還原馬克思批判的歷史過程。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寫作原因要追溯到1843年,馬克思離開《萊茵報》時。因為在此之前馬克思在《萊茵報》當主編時期,發表了大量對現實問題的評論性文章,他的某些語言觸及了封建統治階級,以致于1843年1月,普魯士政府決定查封《萊茵報》,這使得馬克思退回書房,重新探索自己的理論道路。在受德國的專制制度,以及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下,馬克思開始潛心研究歷史,并對國家和法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嘗試,這些研究的過程和思想軌跡,都被記錄了下來,就是厚厚的五本《克羅茨納赫筆記》。
早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感覺到以黑格爾理性主義國家觀為理論基礎的法的局限性,從而在克羅茨納赫的五個月中,馬克思考察和研究了大量的各個國家的歷史和法的變遷。其中,第一、二本筆記是關于政治史的摘記,摘錄了亨利希的《法國史》,拉彭貝爾格的《英國史》和約翰·羅素的《英國政府……史》,第三、四本筆記主要是關于法國史的記載,如施密特的《法國史》、盧克萊泰爾的《復辟以來的法國史》、瓦克斯穆特的《革命時代的法國史》和蘭齊措勒的《論十月革命的起因、性質和結果》,此外還有蘭克的《法國史》、林加爾特的《英國史》和蓋耶爾的《瑞典史》等等,第五本筆記的內容涉及到德國、美國等國家的歷史SfTgKm3l6B8yA3ghPVAyVQ==。〔1〕在摘錄的過程中馬克思都加入了自己的評論,這些評論都成為了之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直接思想來源。在論述國家的問題上,馬克思摘錄了蘭克《論法國的復辟》的一段文字后評述道,黑格爾“把國家觀念的要素變為主詞,而把國家存在的舊形式變為賓詞——但是在歷史現實中情況恰好相反,國家觀念都是國家存在的那些〔舊〕形式的賓詞。”〔2〕這一思想鮮明地體現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在對所有制問題的考察中,馬克思對施密特的《法國史》做了大量的摘錄,特別是對下述的一段摘錄打上了著重號:“對城市公社的事務的共同關心把他們彼此聯合起來,正是在公社中要處理這些事務的共同關心把他們彼此聯合起來,正是在公社中要處理這些事務并適當地領導這些事務的任務,導致了管理藝術的產生。”之后,馬克思寫下了下面兩段話:第一段說,在英國“國家制度的許多改革,〔其起源〕與其說歸功于開明的政策,不如說歸功于自私自利的打算。”另一段說,在瑞典“由于財政狀況而具有影響的一切東西,……在債主、封建者、承租者、企業頭頭身上變成了中間的權利,政府依賴它并不比臣民差。”此外,馬克思在對“市民社會”進行分析與考察時,對林加爾特的《英國史》作了大量的摘要,主要是對城市的發展和經濟力量的增長作了記載,這一記載也表明了,馬克思已初步認識到市民階層的發展,必然要影響到國家制度和法律關系的發展。
在整個《克羅茨納赫筆記》中,馬克思又對費爾巴哈的哲學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特別細讀了費爾巴哈的《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找到了解決黑格爾法哲學問題的方法,即重新設置“主詞”和“賓詞”的關系,由此可見,馬克思是在對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對比和考察中,最終形成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思想,而之前的大量筆記正是這一思想的邏輯前提和理論來源。
在馬克思早期的寫作中,我們現在所發現的另外一部帶有批判性的著作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說它帶有批判性是因為:在文中馬克思述諸了英國古典經濟學,把私有財產看成是永恒的和必然的前提。而在馬克思看來,私有財產是歷史的,階段性的產物。我們就來對馬克思的這一批判進行歷史過程的考察。
我們現在所說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一書名是后來馬克思主義者所加入的,這一部分著述是馬克思在巴黎時期,在對經濟學進行研究,特別是對多部經濟學著作進行摘錄時,所寫下的具有評論性的一部手稿。可以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稱《手稿》)是整個《巴黎筆記》的一部分,甚至在《手稿》中都可以看到馬克思摘錄的痕跡。而在此之前,馬克思已經做了七個筆記本的經濟學摘錄,大致情況如下:第一冊第一部分為薩伊的《論政治經濟學》摘錄,第二部分為斯爾培克的《社會財富的理論》摘錄,最后一部分為薩伊的《實用政治經濟學教程》摘錄;第二冊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摘錄;第三冊為勒奈·勒瓦瑟爾的《前國民議會議員“回憶錄”》和部分《國富論》摘錄;第四冊第一部分為色諾分尼的《雅典的色諾分尼著作選》摘錄,第二部分為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摘錄,第三部分為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摘錄;第五冊第一部分為麥克庫洛赫的《論政治經濟學的起源、發展、特殊對象和重要性》的摘錄,第二部分為特拉西的《意識形態原理》摘錄以及部分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和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評大綱》的摘錄;第六冊為弗·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國民體系》摘錄;第七冊為歐仁·畢萊的《英國和法國工人階級的貧困》的摘錄。〔3〕這七冊的筆記大部分都是摘錄,也會有少許評論性語言。除此之外,還有三部手稿,這三部分的手稿,馬克思一邊摘錄,一邊做了評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可見,馬克思在《手稿》中所體現出來的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批判思想是在摘錄大量政治經濟學資料中所形成的。例如,在對麥克庫洛赫的《論政治經濟學的起源、發展、特殊對象和重要性》的摘錄中,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評論:“在我們看來,李嘉圖學派極力主張以積累勞動代替資本——這種說法在斯密那里已經出現——只有這種意義:國民經濟學愈是承認勞動是財富的唯一原理,工人就愈是被貶低,就愈是貧困,勞動本身就愈是成為商品。——這是國民經濟學這門科學中的必然的理論公理,正像是現在社會生活中的真理一樣。”〔4〕在對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進行摘錄時,馬克思評論道:“精神自由是目的,因此大多數人處于愚鈍的奴役狀態,肉體需要不是唯一的目的,因此它是大多數人的唯一的目的,或者相反,婚姻是目的,因此大多數人賣淫。財產是目的,因此大多數人沒有財產。”〔5〕
縱觀整部《巴黎手稿》,馬克思在決定對“市民社會”進行考察后,便進入了大量的經濟學研究中,而他的研究方式則是自己習慣的摘錄著作加以評論的方法,最終產生了在《手稿》中所闡發的理論。雖然說,《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從整個馬克思思想發展史看來還處于“未成熟”階段,但就馬克思的批判的方法論來說是貫穿于馬克思的整個思想史的。
二、“批判”的真實內涵:從康德的“批判哲學”論起
從自然語言的角度來理解,一方面,批判是指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另一方面,批判是指指出批評,提出意見。然而,作為哲學語言的“批判”來說,或者更確切的說作為現代哲學語言的“批判”,我們都把它理解為“揚棄”,即指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不是簡單地拋棄,而是克服、拋棄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又保留和繼承以往發展中對新事物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并把它發展到新的階段,是對這一事物的自我否定,簡而言之就是說“否定的繼承”。這一批判的思想起源于黑格爾,發展及運用于馬克思。但就批判這一詞句,或就“批判哲學”而言,其鼻祖應該歸屬于康德,那么,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康德的“批判哲學”。
康德“批判哲學”的邏輯起源要回溯到西方近代哲學的兩條路線: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的路線發端于笛卡爾,經斯賓諾莎的發展,結論于萊布尼茨。他們認為,人類知識來源于人自身的理性推理,與經驗無關,卻最終走向了獨斷論。經驗論的路線發源于洛克,經貝克萊的發展,結論于休謨。他們認為,人類對世界的一切認識與知識來源于人的經驗,而最終走向了懷疑論。康德的思考正是基于這兩種路線之上,卻又從不輕信于任一理論。康德認為,獨斷論和懷疑論都不單獨探討理性能力,而簡單地肯定(獨斷論)或否定(懷疑論)理性能力是否有超感覺經驗的認識,而康德的任務就是要探討、分析、審查人的認識能力,也就產生了“批判哲學”。康德認為,人的認識能力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具體分析與考察了人的理論理性即純粹理性的認識能力與可認識的范圍;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具體分析與考察了人的第二種理性認識能力,之后,為了達到兩種理性能力的融合和溝通,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具體分析與考察了人的審美能力,從而實現了其“三大批判”的形而上學體系。顧名思義,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從內容上講,的確包含有對前者理論,特別是對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否定與繼承,但就其批判的方法論意義上講,批判的意義更多的在于分析與考察,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就已經說明,“我理解的批判,并不是對某些書和體系的批判,而就其獨立于一切經驗能夠追求的一切知識而言對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因而是對一般形而上學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的裁決,對它的起源、范圍和界限加以規定。”〔6〕而在《純粹理性批判》再版的序言中,康德再次強調了其批判的意義,“批判并不與理性在其作為科學的純粹知識中的獨斷方法對立(因為科學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是獨斷的,即從可靠的先天原則出發嚴格地證明),而是與獨斷論對立,也就是說,與憑借一種從概念(哲學概念)出發的純粹知識按照理性早已運用的原則、從不調查理性達到這種知識的方式和權利就能前進的僭妄對立”〔7〕在這里,康德把“批判”與“獨斷論”對立起來,顯然,是要說明批判的“分析與考察”的意義。
對康德的“批判哲學”進行了大致的闡述之后,我們對這位“批判”的鼻祖所使用的“批判”的含義有了明確的理解,就是“分析與考察”。而馬克思正是繼承了這一點,他把“分析與考察”這一批判的方法論特性用于自己的哲學與歷史學以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馬克思從一開始就遵循了批判的這一方法論特性。
《博士論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馬克思最早的一部學術性專著,其題目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馬克思寫作此文的目的是因為在此之前,人們對古希臘哲學的一致看法是認為古代哲學的頂峰是在亞里士多德時期,亞里士多德時期的哲學思想是古希臘哲學的經典,而到了古希臘哲學的晚期,古代哲學,特別是自然哲學出現了衰落。馬克思通過對古希臘晚期的自然哲學的代表伊壁鳩魯和亞里士多德時期自然哲學的代表德謨克利特兩者思想的對比和分析,得出了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其中蘊含著的自由的思想,從而述斥了封建專制和思想壓迫。從這一角度來講,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也帶有否定的批判含義。那么,再來看看,馬克思這一批判的歷史過程。在寫作論文之前,馬克思在1839年至1840年初,寫下了七本《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寫完這些筆記之后,馬克思寫下了許多附注,內容是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及其原子論,還寫下了一部手稿,內容是評述普羅塔克對伊壁鳩魯的神學思想展開的論戰。除了這七本《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外,馬克思還寫下了《柏林筆記》。《柏林筆記》是馬克思摘錄古典哲學家著作的筆記匯集,包括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萊布尼茨的一系列著述,休謨的《人性論》,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以及卡爾·羅生克蘭茨的《康德哲學的歷史》。〔8〕顯然,馬克思在寫作《博士論文》之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詳細地考察了古代哲學和近代哲學思想,當然,在大學期間,馬克思研讀最多的還是黑格爾的著作。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確實繼承了康德“批判哲學”中的“分析與考察”的思想內涵,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揚棄”,不過,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批判和康德“批判哲學”一樣,還是只停留在哲學的思辨領域,但在之后對法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中,馬克思便走出了這一困境。
三、馬克思批判過程的內在特性
上文已說,馬克思的批判是有著分析與考察的過程,在馬克思要寫作一本批判性的著作之前,必須經過大量的研讀和摘錄,而這只是一個方面,就其一種批判理論的形成過程來講,馬克思的批判是自覺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這也是馬克思批判理論形成過程中的內在特性。
自覺性是指一種自發性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在批判的過程中,那些新的觀點和批判性的理論是自發地形成,并不帶有先驗的獨斷性。更具體一點,馬克思在所寫的著作中的批判性觀點是他在對這一理論歷史的分析和考察時,在馬克思做大量的摘錄和評論他人的觀點時形成的,我們所看到的著作只是對這些摘錄和評述的重新整合和進一步闡明。而與自覺性相反的是目的性,所說的目的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對一種理論進行考察和分析之前,就已經對這一理論進行先行的斷定,從而就只是為了論證這一論斷而去考察和分析,這樣往往帶有主觀的色彩,反而會對這一理論思想造成誤解,導致批判的片面性。這其實也是帶有獨斷論的傾向。
回到馬克思的早期文本,馬克思在對他人的著作進行摘錄和評論時確實已經形成了部分在之后自己所寫的著作中體現的思想觀點,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經論述,此處就不再說明。而這里要強調的是批判的真實內涵與其特性,即“分析與考察”與“自覺性”的關系。
一方面,“分析與考察”是批判的自覺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對所要批判的理論進行細致、詳盡的分析和考察,必然會產生出新的、批判性的觀點,而且,分析的越深入,越透徹,產生出的新思想就越深刻,越合理。相反,如果沒有意識到兩方面的聯系,忽視了任一方面,其批判就會有失偏頗;如果并沒有對所要批判的理論進行分析和考察,只是由膚淺的,片面的知識體系而進行的批判必將是片面的,而倘若為了否定而去分析和考察所要批判的理論,即目的性的批判,必將導致批判的局限性。在當代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在理論界大力提倡思想多元化的時代,批判思維日新月異,各種新的思想都是在批判中產生的,沒錯,馬克思也正是在批判他人的思想中形成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然而我們又恰恰只是停留在批判的哲學語句中理解其含義,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回到馬克思“批判”的歷史過程中去尋找“批判”的實質,與其說馬克思的批判是一種思維一種方法論,毋寧說是一種批判精神,一種對學術的態度和作風。
〔參 考 文 獻〕
〔1〕 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20-121.
〔2〕 馬列著作編譯資料(第12輯)〔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 .
〔3〕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158-160.
〔4〕 〔5〕 馬克思恩格斯研究資料匯編〔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44,45.
〔6〕〔7〕 〔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23.
〔8〕 魯路.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102-103.〔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