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運行過程中,“三位一體”既定體制下制度運行出現困境,需要一個有效的困境化解機制。作為一種民間力量,布依族學會的介入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順利運行的重要機制;作為少數民族的民間社會組織,它以社會資本的形式出現,在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民族區域自治;布依族學會;社會資本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1 — 0038 — 02
隨著城市化、市場化進程步伐的加快,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已經進入一個多元化階段,過去那種由政府控制的單邊治理模式已結束。也就是說,在多元化治理中,主體是多元而非單一。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也不例外,自治機關、自治地方黨委、各種民間組織等都作為治理主體在發揮作用。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運行過程中,政黨、民族、國家“三位一體”既定體制下制度運行出現困境,需要一個有效的困境化解機制。作為一種民間力量,布依族學會的介入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順利運行的重要機制;作為少數民族的民間社會組織,它以社會資本的形式出現,在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布依族學會參與民族區域自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一項實際工作,一項實實在在的活動。筆者根據對貴州Z自治縣布依族學會的運作過程進行調查,獲得一些思考。
一、既定體制下的有限“自治”及制度困境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過程中,經濟社會變遷引起了不同群體的利益分化,這是制度在運行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當前,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存在種種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民族區域自治賴以順利進行的社會基礎遭到破壞,具體表現為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社會資本嚴重衰減,不能形成公民社會,也難以形成一致的意見和力量。這樣,“自治機關”很難真正代表最廣大少數民族利益的代表,而且在既定體制下無法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力量,很容易形成表面上“自治”,但實際上存在“自治”虛設的現象。如就優惠政策來說,當前對少數民族的幫扶措施和領域易呈現出單向性,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政策灌輸,較少從少數民族這一客體來考慮,對少數民族自身的特點和需求了解得不是很到位,少數民族在接受幫助的過程中很被動且沒有太多選擇的權利。可以說,少數民族需要什么資源?需要多少資源?他們有哪些權利和利益訴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過程中并沒有現成的文本答案,需要少數民族作為自治主體參與到制度運行之中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二、 布依族學會:運作原則及社會資本屬性
作為一種連接政府(自治機關)與布依族群眾的具有自治特征的社會力量,布依族學會參與到民族自治地方的治理過程中,為維護本民族群眾的權利和利益訴求與政府進行互動。那么,我們要追問的是,在現實政治權力實踐中,布依族學會是遵循什么樣的運作原則來參與“自治”的?
(一)運作原則——平等、互助、寬容
布依族學會自身存在的特點決定了它與其他組織有不同的運作原則。一方面,布依族學會是致力于布依族文化研究的學術性團體,是少數民族社會組織。它雖然有自己的章程、組織機構、人員等,但與政府這樣的組織相比,其組織化程度不是那么嚴格,而且很多布依族成員都是兼職的。那么這一組織要履行代言人角色,維護本民族權利和利益,參與自治等,就必須要求學會的成員具有合作的團隊精神,因為即使是單個的族群精英,其力量也是很有限的,只有大家團結合作起來,才能完成維護民族利益參與治理的任務,否則將成為一盤散沙,也就是說成員個人的自覺和覺悟相當重要。另一方面,作為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中的NGO,布依族學會具有非贏利性。學會不以賺錢為目的,成員是本著一種自覺自愿為本民族服務的精神參與組織活動的,相互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和競爭。這兩方面的特點決定了布依族學會是以平等、互助、寬容為運作原則的。
(二)屬性——一種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一種社會資源,它主要存在于社會網絡關系中,信任、互惠、合作是構成社會資本的三大基本要素。作為一種非贏利的致力于布依族文化研究的學術性團體,該組織是以平等、互惠和寬容為運作原則,作為一種公民社會組織,從它所具有的屬性可以看出布依族學會同樣符合信任、互惠和合作這三個基本要素,可以說,基于網絡、規范、信任、互惠和合作等,布依族學會從屬性上來說就是一種社會資本。具體講,信任關系主要體現在布依族學會內部,互惠關系表現為布依族學會與布依族群眾之間,布依族學會成員、布依族群眾與地方自治機關之間。實踐證明,信任、互惠、合作等這些社會資本因素在布依族學會的日常運轉中能夠將布依族人聯系起來,納入一個較為規范和完整的社會網絡之中,在解決民族問題、參與治理等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三、布依族學會對制度困境的化解
作為一種少數民族團體,布依族學會能夠將當地布依族精英聯系起來,基于布依族群體利益形成集體行動,如共同組織民族節日活動以及由布依族學會帶頭促進的一些有關環境保護、扶貧等活動的開展。通過這些集體行動,學會能夠協調本民族內部利益分配,化解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運行中產生的一些制度困境,是民族自治地方一種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
(一)化解制度困境的可能性:建構民族自治地方第三勢力
布依族學會作為一種公民社會組織,其目標是本民族利益,它存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維護本民族權利和利益訴求。在既定體制下,少數民族的權利訴求、代表性問題等很難在正式制度框架內實現,這就需要發動社會力量來予以解決,布依族學會是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中的一個重要力量,與布依族群眾走得近,能傾聽本族群眾的心聲,了解本族群眾的需求和困難,并針對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無法觸及的事務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布依族學會的存在有助于形成社會力量與政府力量之間互動的矛盾化解機制,有利于解決制度運行中出現的一些“困境”。只要工作方法得當,在民族自治地方通過布依族學會建構起第三勢力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二)處理兩大關系:制度困境的化解
布依族學會要化解制度困境,就是要處理好兩大關系,即布依族學會與自治機關的關系,以及布依族學會與布依族群眾之間的關系。
1. 布依族學會與自治機關的關系。Z自治縣布依族學會與自治機關的關系主要是通過布依族學會在與自治機關互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表現出來的。一是監督者角色。Z縣布依族學會作為第三勢力,代表布依族群眾可以對自治機關的活動進行監督。二是合作者角色。學會以其在布依族群眾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發動和組織全體布依族人,積極配合自治機關搞好民族地方自治。三是參謀長角色。學會為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各項工作主動出謀劃策,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四是代言人角色。學會把布依族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集中起來,定期向自治機關反映,代表布依族向自治機關進言。
2.布依族學會與布依族群眾的關系。布依族學會與布依族群眾之間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關系,有委托——代理之意味。布依族學會有自己固定的章程、人員、機構,得到自治縣黨委和政府的認可,具有直接與當權者對話的平臺和空間。同時,學會成員基本上都是本民族精英,相對具有較高的威望,話語力度和影響力非常強,有能力把分散的布依族個體組織發動起來。Z縣布依族學會通過組織的力量,維護自身權利和利益,以自己在布依族中的威望,把布依族組織發動起來,響應并參與自治縣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包括布依族文化的研究、傳承與保護。通過組織起來,形成有組織的力量,維護自身權利和利益。
四、布依族學會:制度運行的“黏合劑”
作為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團體,Z自治縣布依族學會對制度運行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各種正式制度無法觸及的盲點和矛盾作出曲線化解,同時也為布依族群眾參與自治提供了平臺和空間,其對制度運行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制度困境的化解上。布依族學會是布依族群眾參與“自治”的平臺,處于十字中心點的布依族學會一方面要傳達宣傳民族自治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政策和方針,使其深入到布依族群眾心中,讓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政策法規上升并內化為布依族群眾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還要收集相關布依族人的想法和意見,向當地政府和各相關部門匯報,希望能引起重視。這種利益表達方式可以對一些深層次社會矛盾早發現早解決,將其化解于萌芽狀態中,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當然,如果是布依族群體集中的物質利益訴求,往往會寄希望于決策者的支持與關照,以使本民族利益最大化。此時,布依族學會提供了一個承上啟下、連貫溝通的平臺,其作為聯合機制的作用彰顯無余。因此,作為一種溝通的制度安排,布依族學會越來越成為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不可缺少的一元主體。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由本族成員特別是本族精英參與構建的網狀組織,布依族學會在政府與布依族群眾之間扮演著“黏合劑”角色。作為一種溝通的對話平臺,布依族學會能夠把本民族力量整合到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過程中并發揮作用。在自治機關無法觸及的事務中,布依族學會構建并維持了自治地方內生的公共秩序,有效的維護了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的成果。目前,盡管像布依族學會這樣的少數民族社會組織對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的影響仍然是按照自下而上的路徑來實現的,只能影響到局部。筆者相信,隨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運行的不斷深入,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斷塑造公民行動來挑戰和修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突破制度“困境”,充當制度運行的“黏合劑”。
〔參 考 文 獻〕
〔1〕李永杰.公民社會組織運作原則及其意義〔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8).
〔2〕王允武.民族自治地方社會和諧的法治保障研究論綱〔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03).
〔3〕田釗平.我國民族地區優惠政策效應評價與制度建設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0,(08).
〔4〕周紅云.村級治理中的社會資本因素分析〔D〕.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04).
〔5〕竇瑞琳.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組織與鄉村治理〔D〕.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04).
〔6〕李永杰.公民社會組織與社會和諧發展〔D〕.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06,(05).〔責任編輯:馮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