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關鍵,如何提高農民素質問題又是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農民素質整體偏低,人力資源開發成本比較大,這就直接影響了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因此,我們針對當前我國農民素質的現狀,主要在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法律知識的普及三個方面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進行了對策研究。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素質;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1 — 0090 — 02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素質。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求“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然而當前,我國農民素質整體偏低,人力資源開發成本比較大這就直接影響了我國農業和涉農產業的發展壯大。因此,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基礎。
一、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民素質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如今我國新農村建設進展順利,農村在生產、生活、民主政治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也看到新農村建設還存在著農民素質不高的問題。
(一)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相對薄弱
據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中文盲、半文盲占5.37%、小學程度占24.44%、初中占52.44%、高中及以上學歷僅占17.39%,而發達國家農業從業人口中接受過正規高等農業教育的人員達45%-65%,兩者相比相差甚遠。不僅如此,我國農民科學素養也偏低,當前,中國廣大農民能夠接受科學技術教育的機會幾乎很少,和城鎮居民相比遠遠落后,所擁有的科學素質比也例只是城鎮居民的1/6。在廣大農民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人數僅占全體農民數的9.1%,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不足5%。這種情況已經無法適應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
(二)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待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金錢至上的觀念不斷沖擊著一部分農民,他們崇尚拜金主義,認為有了金錢就有了一切,為了金錢不惜一切手段于是就出現了制假售假,坑蒙拐騙的現象,這嚴重擾亂了市場的有秩序發展。而面對農村文化事業的單調乏味,一些封建迷信又開始死灰復燃了如:巫婆、神漢、占卦、看風水、跳大神等絕跡多年的封建迷信又大量出現,這不僅影響了當地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還存在著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
(三)農民的民主法治素質落后
目前,在我國很多農村實行了民主選舉,黨在選舉過程中還存在著賄選等嚴重影響民主政治的問題。同時,通過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關于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識程度調查顯示,大多數農民對婚姻法、計劃生育條例和社會治安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相對比較了解。而農民對于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若干法律中,有超過60%的農民對所列舉的法律均表示不了解。主要集中于外出打工的《勞動法》、土地經營方面的《土地法》、從事工商方面的《工商管理法》、政府監管方面的《行政訴訟法》等。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步入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軌道的進程。因此,我們既要針對以上幾個大方面進行系統規劃、綜合開發以促進全面發展,也要根據現代農民的具體需求進行擴展,以達到提高農民素質的目標。
二、提高農民素質的基本途徑
(一)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
第一,做好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工作。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在提高農民素質、培養各類人才上具有的全局性和基礎性的作用,抓好基礎教育對發展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具有的重大意義。我們要確保農村適齡兒童和青少年有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權利,不能將農村基礎教育變成升學教育,要通過深化農村教育改革,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普及,避免農民在教育投入中的“短視”行為,加強對農村的基礎教育,還包括基礎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各級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以便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進程,使農村的孩子都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改善農村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農村基礎教育設施不完善、缺乏辦學經費、拖欠中小學教師員工的工資、農民學費過重,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黨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當從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全局著眼,高度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的發展情況,著重關注和確保九年義務教育經費的落實情況。同時,要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多渠道籌措資金以便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使農村基礎教育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第二、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推進著新農村的建設,我國農業人口逐步向城鎮和第三產業轉化,農民要求接受文化科技、職業技能、文學技術等方面專業知識培訓的需求日益迫切。所以從宏觀的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個體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考慮,都十分迫切地要求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現代農民,這就需要制定相應政策,以促進農村產業化調整,以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把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并隨國民經濟增長而增加;切實加強對農村成人教育事業的投入和指導;加強相關教育培訓機構和師資隊伍建設;逐步完善農村成人教育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各級科委、科協、共青團、婦聯等部門和單位的作用,強化“一技一訓”、“一業一訓”、農閑系統培訓、農忙急用培訓,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在農村教育中我們應當在掃盲的基礎上,面向廣大農民群眾采取分級制以進一步開展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為提高農民素質做出貢獻。
(二)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設
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是社會價值的導向的集中體現,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對于新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有助于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有助于對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第一,廣泛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廣大農村深入開展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教育活動,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使農民能夠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成為文化素質、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鎮政府、鄉政府要以開展廣泛、深入、持久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契機,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引導村民認清是非、善惡、美丑等做人做事的道理,使之具備現代社會生活的文明素養。
第二,要不斷探索新形式下對農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農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改變,而這些改變呈現著新特點、新問題、新狀況。這就要求我們在針對農村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既要堅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又要開拓創新探索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要堅持正面灌輸與科學疏導相結合,以平等的身份、真誠的態度虛心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解答農民群眾提出的各種問題,與農民群眾溝通思想、交流感情,使農民群眾在融洽和諧的氣氛中領會真諦,自覺地接受教育。
第三,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以促進傳統觀念和娛樂生活方式的轉變。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使封建意識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特別明顯的群體就是農民。農民是小生產的代表,一家一戶、自給自足、小私有者的特點注定農民有一定的自私性和狹隘性,這種生產方式造就了小農意識使農民形成了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陋習。而農村的娛樂生活方式多以打麻將、玩撲克牌、看電視為主要娛樂方式。文化生活的單一、腐朽、不文明都嚴重地限制著農民精神生活的提高,阻礙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為此,我們必須依據農村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事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強化科技文化知識的傳播,這將有效地促進農村生產的發展。科普知識的日益普及能有效地改變以前傳統的耕作方法,提高生產效率并使其起到增產增收的效果。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上,也可以成立鄉村書屋,可以使農民獲取新的生活方式和更多的文化知識,感受文化的熏陶,而且在特別的節日,開展賽龍舟、舞獅子等一系列的傳統節目,使他們的生活得到極大豐富,更好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三)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提升農民民主法治意識
當前,農民法治觀念仍然比較淡薄,農村社會治安仍然比較混亂,違法現象比較嚴重。因此,要在培育新型農民的同時,努力培養新型農民的法律思維方式,使他們對違法犯罪現象有更正確的認識、更深入的思考,做到自覺守法、自覺預防以達到減少新型農民違法犯罪,維護農村的安全和穩定,促進新農村的建設的目的。
第一,學習法律基礎知識,在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同時,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是每位公民都應該認真學習的法律。作為新時代農民特別要熟悉有關“三農”的法律法規,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如學習關于外出打工方面的《勞動法》、關于土地經營方面的《土地法》、關于家庭生活方面的《婚姻法》、從事工商發面的《工商管理法》、從事鄉鎮企業方面的《鄉鎮企業法》、從事村務管理方面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及有關政府監督方面的《行政訴訟法》等等。只要了解這些法律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權利和義務,才能以此作為準繩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才能促進整個農村健康有序的發展。
第二,加大執法力度,凈化社會風氣。一方面,要增強法治宣傳力度,整治農村治安,為農民提供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農村社會治安還存在不少問題,偷盜、搶劫嚴重地干擾著農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必須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整治力度,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犯罪行為。另一方面,農民也要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農民要敢于抵制,不能忍氣吞聲。對于一些地區“亂罰款、亂攤派、亂收費”的現象, 對此法律有明確規定:“任何機關對農民或者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進行罰款處罰的,必須依據法律、法規根據處罰機關、處罰行為、處罰幅度等的有關規定,必須符合《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處罰程序”①我們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第三,加快“三農”的立法步伐。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已經加快了立法步伐,2004年3月14日憲法修正了“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按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比原先的增加了“征收”“并給予補償”這順應中國國情的政策將為以后產生深遠的影響;2006年1月我國取消了農業稅條例,結束了2000多年來種田納稅的歷史,向城鄉統一的稅制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04年修訂了土地管理法,同年修訂了種子法;2006年實施了農產品安全法;2006年制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對于農民、農業的立法在不斷完善,但是還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要求。
新型農民是指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是守法制的農民。只有切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新型農民,才能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 考 文 獻〕
〔1〕 吳利才,張曉波.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素質〔J〕.改革與開放,2011,(01).
〔2〕 馬芒,周桂蘭.農民素質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理論建設,2011,(12).
〔3〕 徐曉東.農民素質現狀及其提升對策產業與科技論壇〔J〕.2011,(09).
〔責任編輯:郭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