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后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中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云:“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為尊,故尊稱家庭教師為“西席”和“西賓”。《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原來,仿佛教師只是教授知識、解答問題的人,不茍言笑。其實,自古而今,存在著良多的亦師亦友的典范。老子與孔子便是如此。在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教師,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他們做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
但伴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角色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平等中的首席”,這是新課改對英語教師的新要求。新課程更加注重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獨立學習,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生的主題,教師則由主導者變為協助者和引路者。這就需要英語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更新教育理論,不斷進行反思,以適應自己新的角色。
一、教師應由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教師不但要傳授教科書上的現成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自主地通過搜集整理分析信息來獲得自己需要的新知識。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只注重自己如何上好課,不能只注意傳遞知識,而應該把側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潛力,不斷提升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與同學合作的能力上面。
二、英語教師應努力成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學生往往以教師為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所以,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的成長,更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以自身的言行引導學生的良好發展。對學生的引導應該是誘導點撥、引而不發式的。引導的內容既要有方法和思維的方面,同時也要有價值觀和為人處世的方面。
首先,英語教師必須激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興趣,要讓學生認識到閱讀英文課文是一種美好的體驗,而閱讀是為了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美。其次,教師應該和學生進行討論,共同確定教學目標、內容及進度。這樣做是為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明確學習目標,參與學習過程,即知道自己將學什么,該怎么學,然后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了解學習的結果,即學得怎樣。再次,教師要和學生共同設計教學環節或步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來。最后,要讓學生獨立自主或與同學合作來解決問題,在與同學的交流中形成合作精神,提高溝通能力。
三、英語教師應是終身學習者,應該有自己的個性
英語教師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除了本學科以外,對其他學科的重點知識也要有所涉獵。這樣在講課的時候才能舉重若輕,用豐富多彩的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知道,英語教育是最具有個性的教育,因為英語教育所選的文章與語文類似,往往都是作者思想精華的結晶,蘊含著人類智慧,體現了作者獨一無二的精神世界。英語教師對課文內容的感受、領悟、理解也同樣要有自己的特點。英語教育呼喚個性,需要有個性的英語教師。英語教師只有強化自己的個性,才能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優秀的英語教師必須對英語教學的本質有深入的理解,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養成獨具特色的教學藝術。
四、英語教師應是現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領者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獲得知識的來源,教師的角色不只是傳授書本知識,而更多的是要引領學生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獨立處理各種信息,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因此,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將成為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一環。教師掌握信息技術和運用信息技術于英語課堂的能力,會直接作用于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也不應是多媒體的消極執行者,而應是直接的建構者和參與者。英語教師應當是現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領者,要在英語課堂中身體力行,培養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手段收集、鑒別、梳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新型的英語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己專業知識的積累,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積極地參與教學實踐,調整教學過程中的錯誤或失當的角色定位,還要與學生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引領者,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領航者和協助者。在教學中,還要把學生和教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應不斷地探索,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藝術。在課余時間還應不斷學習充實,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
新課程大潮中,英語教師必須清楚定位自己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但只認識到角色的變化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努力體現自己在新角色中的價值。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具備相依的專業素養,包括知識、技能、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素養,不斷地進行自我創新,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
1.較強的道德素質
英語教學過程首先是啟迪人、感化人的思想的過程。英語教師平時就應從心理上、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使自身道德高尚,無論條件、環境怎樣都應愛崗敬業,自覺培養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抱怨、不氣餒,形成熱情、開朗、誠實、正直、樂觀、溫和、豁達的個性品質,具備較高的個人修養,以這種較強的道德素質去影響學生,為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打下先決基礎。
2.豐富的知識素質
現代英語教育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英語教師更新知識觀,樹立起符合時代精神的知識意識;另一方面,要求英語教師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突破傳統的“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模式,建立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相互支撐的多層復合、不斷更新的知識系統。
英語教師應當具備學術性學科知識,這種類型的知識居于教師知識結構的基礎層面,是最基本的教師素養,首先是優化語言、文章與基礎語言知識,中外母語教育發展的知識等。其次,是一兩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可以是鄰近、相關的(美學),也可以是相距甚遠的。
教師在教育學理論方面的知識素養,即“教育知識”,這些知識能幫助英語教師更好地把握英語教育和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對教學中的問題做出科學的解釋和處理,能幫助教師做出心理咨詢與指導,心理測試與評價以及閱讀寫作的需要等。
英語教師還需要有與教師的職業生活相關的課程、教材設計和教學設計的知識,可以直接應用于課堂的知識。
3.優秀的人文素質
英語學科是工具性與思想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與有機融合。人文性意味著我們英語教學不僅要教會知識、培養能力,充分發揮它的工具性,還要體現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個性的培養和尊重。英語教師既是英語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德育培養,情感孕育、意志歷煉的精神引領者,應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其具體表現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即視生如子的關愛情懷。教育的核心是愛,視學生為子女,傾注全部的愛心和關懷,有教無類,關愛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心連心、心相應,建立親如母子(父女)般的親情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愛的環境中快樂成長。關愛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有了愛,就會在師生之間架起情感的天梯、思想的紐帶、交流的平臺。
4.過硬的技能素養
(1)學會選擇。在豐富而繁雜的教育世界中具備睿智的眼睛,選擇出適合教育目標和情境的教學資源。選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材選擇,二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的選擇。
(2)學會表達。教育表達能力是英語教師必須加強的教育修養,這是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表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口語表達,二是書面表達,三是體態語言表達。
(3)學會交往。教育交往是現代學科教育中教師每天面對的活動,教育交往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實效性,要倡導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
(4)學會管理。管理包括英語教育活動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各個環節,要掌握課堂管理的藝術,要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培養教學監控能力。
(5)學會創新。更新英語知識結構,善于反思,善于批判,終身學習。
5.深厚的審美素養
作為一種新的世界通行的美的語言,英語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語言的藝術要聲情并茂、規范流暢、幽默機智。
美的課堂。把握課堂節奏、導入的藝術,開篇引導,課堂指導收尾誘導。
美的形象。英語教師的形象要參與到教育的過程中來,成為一種現實的教育力量。品格高雅,有文學的熏陶,教師的閱讀審美傾向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
英語教師只有自覺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造就“學識寬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為表儀”的大德者,才能帶領學生在英語的大海里自由遨游,從平庸走向杰出。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回民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