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要能夠準確、流暢、巧妙地進行語言表達,用教學語言去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塑造學生的人格。或濃烈、或淡雅、或深刻、或詼諧……游刃有余地把語言作為一種教學技能服務于教學,是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
那么,如何錘煉教學語言,才能接近其理想境界呢?
一、傾情朗讀,語言再現文本
竇桂梅老師的教學語言,情真意切,每句話都是情感飄溢的。一個作者不動情就寫不出好文章,很難想象,一個語文教師不動情而能上出好課來。語文教學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文、情、道三箭齊發,而學習語文的一個明顯特征,則是知文、動情、明道,這正是在文、情、道三者融為一體上顯示出特點來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課,竇桂梅教師以范讀文本導入,用她聲情并茂的朗讀讓焦尼與迪姆這對父子之間感人的親情在我們心間流淌,用她充滿情感極富感染力的聲音打動學生,引領他們迅速走進文本情境,體驗感情,成功實現“情動而辭發”的師生配合朗讀。
二、層層推進,精心設計預設
孫雙金老師執教了《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課上,學生思維活躍,激情高漲,感悟到位,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孫老師精妙的教學語言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縱觀全課,孫老師憑借對教材的深刻把握,調動自身深厚的教學藝術積淀,對全課的教學進行了預設。讓我們來欣賞這些預設時的教學語言:(1)你準備到哪兒去找春天呢?(2)冰心奶奶為什么不到你們說的地方去找春天?(3)為什么不像古代的兒童那樣揀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呢?(4)為什么揀兒童多的地方去找春天呢?(5)讀了這篇文章,你還有什么新的發現?
通過這五次問題的預設,我們可以清晰地觸摸到孫老師這節課穩步推進的脈搏。由《春天在哪里》這首歌導入,初讀課文,深入感悟課文,再跳出課文感悟作者,每一次的問題預設都是目標明確,導向鮮明,難度由淺入深,層層提高。正是由于孫老師問題預設得好,才使學生讀有目標,逐步深入,感悟到位。
三、積極鼓勵,評價傳遞關愛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教師的教學評價語言應該是真誠的,恰如其分的;平等的,充滿關愛的;贊賞的,充滿期待的。應該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親近感,讓學生如沐春風。
比如,薛法根老師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在學生默寫完四組詞語后,說:“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此時,學生都開心地笑了。其實是第五組詞語:“不堪設想、隱伏著禍患、恍然大悟”這本來也要默寫,只是老師這么一強調,學生緊張的情緒馬上得以緩解。本該默寫,現在成了“獎勵”,獎勵是虛的,實的是育人之道:“聽寫得認真”才有獎勵,才能多默寫一些。在學生復述“螳螂捕蟬”的故事時,他又表揚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學生,用的是“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這樣的評價,既形象有活力,又富有激勵作用。當第二位學生發生口誤“黃雀伸長脖子……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時,他沒有否定和生硬批評,而是以“能站在黃雀背后的是超人”這樣兒童化的語言巧妙地啟迪學生。在學生成功表演后,他又真誠地說:“看了你們的表演,我想中國電影拿奧斯卡金像獎的日子真的不遠了!”既是在肯定學生正確理解了課文,準確把握了人物形象,而且滿含真情,寄予厚望,頗為“煽情”、輕松的話語,實在又讓人感到溫暖!
四、善用體語,無聲勝于有聲
曾經聽過賈志敏老師的一堂語文課,發現在學生自由朗讀的時候,他總是走下講臺,俯下身子,傾聽個別學生的朗讀,不時地耳語,不時地微笑,不時地用手輕輕地撫摩學生的腦袋……然后,他走上講臺,環視課堂,微笑著說:“剛才被老師摸過頭的小朋友請舉手。老師特別喜歡你們,因為你們讀得認真、專心!”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盡管沒有溢美之詞,也沒有熱烈的掌聲,課堂依然一片溫馨。在賈老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中,流露的是對學生無盡的關愛與賞識,折射出的是教學的智慧與藝術。
五、鉆研教材,語言張揚個性
竇桂梅、孫雙金、薛法根、李吉林……他們幾位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論和實踐,并獲得了小語界的認可。
同樣的文本,這幾位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展示可能會有較大差異。但是我們相信一定會有共同點:關注學生的發展!竇桂梅老師可能會上得“深刻”;孫雙金老師會展示他的“樸實”;李吉林老師會讓我們走進她的“情境”……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實驗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