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學生個體的知識與生活經歷不同,其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始終堅持以讀為主線,以感悟訓練為核心,開拓出了閱讀教學中的新天地。這樣既保證了學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間,又有效地鍛煉了他們在課堂上喚醒自我、張揚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領,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豪感,又真正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一、在嘗試讀中感知文本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有與生俱來的嘗試的需要和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和被別人欣賞的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適當的方法,嘗試既需要勇氣,又可激發樂于實踐、勇于實踐的熱情。如,在教學《瀑布》時,我說:“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讀得正確、流暢,愿意試一試嗎?”接著讓他們放聲練讀,然后利用錄像來引導讀,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親眼目睹從未見過的“千張青山襯著一道白銀”的瑰麗景象。學生由衷地發出贊嘆:“哇!好美??!”這些體驗反映出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為語文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在思考讀中感悟文本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參與閱讀實踐,引導他們從讀中質疑、讀中釋疑。如,在教學《鳥的天堂》時,讓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思考,學生對“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面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抖”一句中的“顫抖”一詞做重音重讀,沒想到教師一句“你們讀得太出色了……”激發了他們的興趣,點燃起他們對朗讀方式處理的獨到的創造火花。教師不失良機地請學生帶著這種感受邊想邊讀。結果,很多學生不由自主地在讀“顫抖”前作了一個稍長的停頓,再輕讀,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在展示讀中內化文本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平臺,學生就能在這個平臺上主動發現,積極探究和自由創造。在課堂,我留給他們展示的時間和機會。如,在教學《會搖尾巴的狼》時,讓學生根據自己體會到的感情和自己喜歡的語氣分角色讀,他們爭先恐后,還能用討好、兇狠的語調讀出狼的狡猾、兇,用和順、輕聲輕語表現了山羊的善良、機智。由于有了表現的機會,學生個個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展示,更有趣的是,有的學生自編課本劇演了起來,使課堂“活”了起來,這一切有助于文本的內化,有益于內化文本。
四、在探究讀中欣賞文本
有效的組織學生研讀文本,無論是哪個學生的發現,教師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指出其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體驗和理解,使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一方面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讀課文,要把課文讀通順,把不理解的內容和有質疑的地方標出來;一方面多媒體播放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接著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他們通過探究得到的體驗和感受是多元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只創造的火把,它是一口“鮮活”的泉眼,也正是在這種個性化的閱讀實踐中,使他們發揮聰明才智。
五、在無聲讀中超越文本
有聲的讀書是一種交流,無聲的讀書是一種思考。在教學中要善于用指導默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能力和邊讀邊想的讀書習慣。如,在教學《你們想錯了》時,默讀第一、二次搜身的部分,畫出寫敵兵搜身動作的詞語,研討比較兩次搜身的過程中敵兵的動作有什么變化,說說你認為哪個詞用得好,好在哪兒。同學間相互補充還可以通過形體動作來演示、完善對詞語的理解。把課內外知識結合,拓展知識面,活躍思維,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培養他們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習慣,在課堂上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充分發揮想象力,將課文內容進行再創作,以寫詩、畫畫、改編童話劇、寓言故事等形式把自己與文中的形象融為一體。感情自然流露,他們更加自信了,很快他們一個個新鮮、奇妙的言語流淌出來了,創造的精神也涌出來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p>
(作者單位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南關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