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強化課內外閱讀能力,提高審美水平,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真正達到放飛學生的心靈。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咀嚼品味,解讀文本。把學生閱讀中的困惑和爭論有序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開啟心智。把文本閱讀與生活實際感受相互交織體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感悟;提升;放飛心靈
學生的語文學習離不開閱讀,讀書,是伴隨人一生最主要的獲取知識的活動。語文學習應引導學生立足于課內指導,放眼于課外獵取,通過大量的課內外閱讀來感悟文本,感受生活,開啟心智,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從而放飛心靈。
一、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咀嚼品味,解讀文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讀著一篇篇文質優美的課文,教師要有意將字里行間以及內蘊和影射的一切美好的意境淋漓盡致地顯現于學生的視野,撒入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對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產生深深的眷戀,對漢民族的燦爛文化滋長無限的興趣,體會文本內蘊的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勵,提高自身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在教學《安塞腰鼓》時,我們在教學第六自然段時,可以使用替換式品讀,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可以讓學生很好地咀嚼品味,解讀文本,了解安塞腰鼓的獨特魅力,感受黃土高原后生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
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讀,然后教師指導。讀的節奏如下:“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以這樣的節奏反復讓學生去讀、去品、去悟。
二、把學生閱讀中的困惑和爭論有序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開啟心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有一天,我剛進班級,看到學生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上課的鈴聲響了,也全然不顧。原來他們為一個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在不斷地爭論著。故事講了一位旅行者,在荒漠中見到一座房子,里面放著一壺水,下面壓著一張紙條:如果把這壺水倒入吸水器中,會流出清泉來!
正方:看圖上,應該注入吸水器,如果自己喝了,一點不剩,后來人怎么辦?
反方:應當喝水,如果有人捉弄人,現在假的東西很多,如果吸水器是假的,那可怎么辦?
正方:假如是騙人的,這是性命攸關的事,前人何必在這荒漠之中盛滿一壺水來騙后來人呢?畢竟這世上還是好人多啊!
反方:哼,如果全部倒入吸水器中,又吸不上來水,那真叫白白兒浪費了。
教師在教學中對文本思辨要注意以下幾點:(1)找準思辨的觸發點。即學生要有話要說,有思要辨,確確實實碰到了沖突,遇到了矛盾。(2)發揚教學民主。這兒有兩層含義,一是教師要允許學生發表見解,站在學生的立場理解學生的見解,充分肯定其合理合情的一面;二是學生能夠理解教師,能夠允許教師發表見解,并理性地接納教師的觀點。(3)給學生以積極的價值取向引導。通過有序的引導,不但明辨了是非,而且開啟了心智,還使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學會不斷地思考與探討。
三、把文本閱讀與生活實際感受相互交織體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智力,在生活中感悟,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生動再現了杜甫聽到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得以平息,當時詩人正攜妻兒流落在四川,聽到這一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的興奮中作了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名作。文中學生在理解尾聯時,覺得不可思議,怎么就那么快,巴峽到巫峽那么遠,襄陽到洛陽那么遠,何以“即從”到“穿”?“便下”就“向”了呢?在課堂上師生展開了一段對話:
生:老師,巴峽到巫峽那么遠,襄陽到洛陽那么遠,何以“即從”到“穿”?“便下”就“向”了呢?
生:是啊,怎么那么快?我看地圖上,有好遠的!
師:是啊,那你們想這樣一個事情,你爸爸說,玩電腦只給你1個小時!你就立即投入到快樂而又興奮的游戲之中去了!你還沒覺得過癮,老爸就說時間到了!你一定覺得哪有這么快!而事實上,時間確實到了,甚至還過了那么一點點!你就會說:“唉!時間真快啊!還沒玩過癮呢!”
生:嗯!真是這樣的!
生:咦?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
生:哦!原來是這樣啊!心情快樂,感覺興奮,時間就眨眼間到了!
總而言之,我覺得對學生的閱讀教學與引導是語文教師教學極其重要的教學環節,閱讀,可以開啟學生的心智,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放飛。這就要求教師強化指導學生讀好書的意識,多想善思,聯系生活,從閱讀中走進,從生活中走出,讓閱讀陪伴人的終生。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迎賓路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