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歷時七年,耗費了許多專家學者心血的、影響幼教發展新方向的一部教育文件——《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出臺了。一年來,從上而下掀起了一股學習《指南》的風潮,這樣的學習大潮,如同春風一般,吹遍了幼教這塊肥沃的土地。能更好促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這塊土地里生根發芽。
通過學習,對“五大”領域的核心精神,我有了深刻的體會。在語言領域,對于它的核心價值,《指南》中是這樣描述的: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通過語言獲取信息,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指南》對語言的定位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幼兒只有掌握之后,才能進行交流和思維。但與此同時,語言還有一個特征,是幼兒學習的對象,他只有學好了語言,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有效的思維。
幼兒發展口頭語言,一定不是孤立的,它一定是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不光是發展語言,發展社會性、思維能力也在提高。
怎樣讓幼兒更好地使用語言這個工具呢?《指南》中說: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
幼兒的語言學習還需要相應的支持,需要他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有豐富的語言內容,才有可說的。因此,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作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用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幼兒過早識字不符合其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
如上所說,在當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確實存在著很多“用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幼兒過早識字”的問題。山東教育廳副廳長說過這樣一段話:“近來,我國教育有一種被非理性教育思維綁架的危險。社會與家庭可以有自己對教育的直接的功利化需求,但政府和政府辦的學校不能把直接滿足這種功利需求當作自己的辦學目標。教育必須承擔引領老百姓、引領社會需求的功能和責任。”
面對這樣突出的問題,我深感我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如何引領家長擁有正確的育兒理念,如何引領社會朝著更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方向前進,需要我們堅持深入學習《指南》,了解各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需要我們擁有最有說服力的教育理念。在《指南》的指引下,我堅信,我們幼教事業一定會有新氣象,一定能有新發展!
(作者單位 山西省文水縣東南街示范幼兒園)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