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特色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美術特色教育的過程,既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情感體驗和發展的過程。優秀的藝術作品、藝術形象總是寄寓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和崇高的審美觀念,表達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和鮮明的美丑意向。人們在感知和鑒賞這些作品的同時,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鮮明意向,無形中對人們自身的思想感情、道德觀念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起到教育人、感化人、塑造人的作用。美術特色教育這種以美輔德的功能,對培養人們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巨大力量。
美術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獨特的表現與移情功能,因此,是學校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學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智能品質和審美愛美素質,使學生逐漸具備對形象事物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表現能力以及利用材料的能力,形成對自然美與生活美及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和判斷能力。以美術教育的功能去豐富、完善高中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文化心理結構,適應新世紀的人才需求和工作環境。
通過學科的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踐,如,美術理論知識有:藝術概論、構圖學、色彩學、透視學、藝用解剖學、美育基礎、中外美術簡史、美術鑒賞、各種繪畫知識(素描概述、水粉畫基礎、速寫簡介、設計理論等);技能實踐有:結構和調子的各類素描(靜物、風景、人物、石膏等)、慢寫速寫、各類設計(基礎圖案、構成設計、裝潢、環境藝術、服裝設計、產品設計、動畫設計等)及創作等,達到理論實踐與審美的統一。
藝術類課程的設置是學校構建健全的教育教學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學校開設的藝術類課程,形成校園大環境的藝術氛圍,促使學生自覺地發現美、感受美。要在中學校園中完善藝術類課程,形成一整套藝術類課程體系。方法宜多樣性、多元性。分而整合,交叉進行。通過定性定量結合的研究方法,以哲理為依據的經驗總結的方法,實驗研究的方法,調查研究的方法,問卷與訪談的形式,專題探討的方式等,注重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美術綜合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拓展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在美術創作與欣賞活動中,盡管人的感官、知覺、想象、情感和思維等諸方面都直接介入,但視覺始終處于優先地位。換言之,在教會學生“怎么畫”之前應該教會他們“怎么看”,也就是常說的觀察方法。這里說的觀察方法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另外,還要重視美術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注重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滲透和關聯,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交叉和融合將成為美術特色教育發展28aa453f1be3051a207901f2d21462d8的重要趨勢。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選修,社團活動為輔,加之社會實踐,外出寫生為補充,調整師生關系,勤于教學研究,在差異中尋統一,特色中求全面,訓練中與精神,實踐中求真知。解決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藝術素養的融會貫通,使學生既有技能又有文化和修養,使青年學生有智慧,有能耐,造就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一代人。
美術特色教育事業是中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使人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美術特色教育事業是推動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個突破口和切入點。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美術特色教育事業是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方針的需要。美術特色教育屬于上層建筑,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發展美術特色教育事業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占領教育戰線的思想文化陣地,把青少年一代鑄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這不僅是教育界的責任,更應當成為全社會的一項戰略任務。
在課程改革的影響下,美術的生產也發生了變化,社會對美術人才的知識結構、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等諸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當今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美術教育應該完整地反映美術學科的全面功能。美術教育在當代大學所具有的積極作用正在被進一步體現出來,關注和強調師范院校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創新精神與綜合能力,這是對新形勢下的美術教育的一個新的要求。
美術特色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教育。在整個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在培養人的素質方面,美術特色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活動是一種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活動。它的特點是注重想象和創造。在一切教育中,美術特色教育的根本優勢就在于它能發展人的形象思維,促進人的全面思維,提高人的智力素質和創造能力以及審美情趣。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第三中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