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思考語篇教學過程,能使教師和學生對英語語篇學習的目標有更明確的認識,教師也能選用有效方法來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探討了該理論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關聯;關聯理論;小學英語語篇
對小學生來說,語篇閱讀過程是一個較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他們既要理解文字的表層結構,又要掌握字詞句等語言知識,有時還涉及對語言深層含義的把握。關聯理論通過尋求最佳關聯來幫助小學生理清思路,對文章的記憶不再是死記硬背,使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
一、關聯理論的概述
Sperber和Wilson(1986)認為言語交際是生成和解釋現象的過程,其中語言符號只是起提供信息方向,協助雙方心理表征產生某種相似性,從而帶來預期言語交際效果的作用,即關聯性這一共同認知心理是交際雙方能夠達到默契配合的一個主要原因。Sperber和Wilson(1986)稱,當新出現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獲得了語境效果,才說明該語境假設取得關聯。由此可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愛好,利用他們感興趣的事和舊知來創設具有最佳關聯性的語境。
二、關聯理論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的運用
牛津小學英語和譯林版小學英語課本中提供的語篇,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是學生獲取語言信息和運用語言的重要途徑。筆者將運用關聯理論對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 Part A進行教學設計。這是一篇由背景介紹和對話構成的語篇,根據語篇教學整體性原則,教學時應將兩者有機結合,并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對該課的教學過程理解如下:
在課前,筆者會布置一定的預習工作,如,在前一單元Hobbies教學后,請學生記錄自己朋友的愛好,這為該課談論Tom的愛好及新單詞“well”的學習做準備。
1.Warming-up
(1)Duty report“My school life”.其中涉及與學科相關的信息,不僅復習了第一單元的內容,還為本課語篇中出現科目做鋪墊。
(2)A free talk.學生之間就Duty report的內容進行對話交流,對學科名稱的復習從停留在聽的能力上增加到聽說能力的綜合上。
【設計意圖】為引出恰當的情境做準備。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To be a journalist.“爭做小記者”這類具一定任務性的活動方式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故可借助其創設情境貫穿教學始末。
【設計意圖】在呈現語篇之前,對部分重點先做滲透,能降低閱讀語篇的難度。
(2)初步感知語篇
【設計意圖】第一遍感知語篇需達到了解其背景及主題的目的。
(3)細讀語篇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習得查找語篇主要信息的方法,并在此過程中發展團隊精神,同時寫的能力得到發展。
(4)朗讀競賽
小記者調查工作告一段落,教師可對其表現做一定評價,引導他們開展其他活動,如,可比比小記者們的基本技能——朗讀能力。先跟錄音朗讀,模仿語音語調,再小組賽讀。朗讀全文是整體把握語篇的好方法。
【設計意圖】朗讀的過程是學生將重點再次整合的過程,使學生構建起對語篇的整體心理表征,另外,競賽能激起學生主動讀的意識。
3.Production
(1)復述語篇
指導小記者們對所調查的有關語篇的一系列信息進行整合,然后試著做一個整體報告指導,即復述語篇內容。經過一系列明示—推理之后,學生個體開始尋求某種最佳關聯,力求將教師和語篇傳遞的各種信息內化,形成自己的認識方法。
(2)猜一猜
小記者們上臺尋找自己的受訪者,用語篇所涉及的內容進行交流,最后說出受訪者描述的那位朋友的名字。該活動是前面Information table的延伸。
根據以上兩輪活動,評選“最佳小記者”。
【設計意圖】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最為明顯。
4.Homework
運用所學知識向父母介紹一位自己的朋友,內容需包括:(1)姓名;(2)住址;(3)學習的科目;(4)在固定時間通常做的事;(5)特長。同時可根據自己實際做一定擴展。
【設計意圖】教師可根據學生對語篇的實際掌握程度來安排作業,做到總結舊知,服務新知。因此,該作業的布置同樣是關聯理論最佳關聯原則的體現。
語篇教學中涉及很多因素,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學生的理解產生不同的影響。每個人在閱讀過程中都會面臨諸如對話語的理解、對語篇風格的理解等困難。
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思考語篇教學的過程,就能使教師和學生對語篇部分的教學目標有更明確的認識,教師也能選用各種有效方法來解決語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因此,將關聯理論運用到語篇教學中,探討關聯理論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的運用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意義。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張亞非.關聯理論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3):9-1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西張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