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應用型教育在我國高校逐漸開展起來,傳統的財務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已經稍顯滯后。結合應用型教育的目標,探索新形勢下的財務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為培養財務高級應用型人才服務。
關鍵詞:應用型教育;管理會計;課程體系
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企業需要大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支撐,尤其需要財務會計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度的信息化要求,以及地方經濟和行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力培養財務會計應用型人才是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那么應用型高校的財務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擺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
一、應用型財務會計教育的目標
一般對應用型教育的理解認為應用型教育是指相對于學術型(理論型)教育而言的,是一種專業人才教育,教育目標為具有基本的專業知識能力,又具有從事某一專業的科研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它是面向整個經濟活動的教育人才培養類型。從應用型教育的內涵中我們不難發現,應用型教育應該具備兩個層次的內容。
1.具備專業的基本知識能力
2.對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并且具備創新能力
因此,我們在建設應用型教育下財務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過程中要把握這兩個核心內容,即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管理基礎理論、掌握財務會計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夠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等從事會計核算、內部控制,以及財務管理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應用型財務會計教育的培養要求
為了完成應用型財務會計教育的目標,構建應用型財務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我們必須明確把握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教學課程、方案和質量與應用型財務會計教育的吻合度;相關基礎設施對教學的支撐度;以及社會對培養財務會計應用型人才的滿意度。完成上述“四度”要求,對學生的要求為:
1.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基礎
要熱愛祖國,愿為社會和人民服務,有責任感,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具有敬業愛崗、艱苦奮斗、熱愛勞動、遵紀守法的品質,能吃苦、會做人,能自覺自愿地遵守財會職業道德規范。
2.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是關鍵
必須對理論知識有很好的理解,熟悉我國的有關會計法規和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了解國際會計慣例,掌握會計核算、成本核算、財務報表分析等基本知識與分析方法,具有較強的會計核算能力、成本分析能力、財務報表閱讀和財務指標分析能力等。
3.把握知識的全面性是學生創新的關鍵
具有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熟練應用會計語言;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熟悉通行的辦公自動化軟件和數據庫操作,能夠運用網絡技術檢索相關文獻資料,熟練掌握基本的漢字輸入方法,具備文檔的編輯、排版、表格制作等基本操作技能。
三、傳統財務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
本文把一般高校財務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稱為傳統財務專業的課程體系,大概可以總結為兩大類。
第一類把專業課程按照三個大類進行劃分,分別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其中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包括: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基礎會計、財政學、管理學和金融學等;專業核心課程包括中級財務會計上、中級財務會計下、審計學、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會計信息系統等;而專業選修課程種類繁多一般包括15~25門課程。
第二類把專業課程按照“2+1”的模式進行劃分。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方向課。其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與第一類基本相同,特殊的就在于學完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之后按照專業方向課程來進行設置,一般專業方向設置有:涉外會計方向、內部控制方向、審計方向、管理會計方向、財務管理方向和金融方向等。
傳統財務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我們初看起來是基礎和核心課程分配合理選修或者方向課程設置明確,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各高校的課時分配情況和上課學期情況會發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將不能滿足應用型財務會計教育的需要。
1.專業基礎課程設置比較晚
一般情況下基礎會計專業財務會計的專業基礎課程,國內大部分高校是在大二的上學期即第三學期才開設。這種課程的設置使學生基礎專業課程的實踐比較晚,對學生在大學里面對專業課程的理解相對造成一種滯后反映,影響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2.部分課程的課時設置不合理
例如,在國內的很多大學財務會計專業里《稅法》和《審計》在很多大學里的授課學時數為36課時,這個課時數遠遠不能夠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對相關知識一知半解。這對應用型教育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影響很大。
3.課程的安排順序相對比較混亂
查找一些大學的課程設置里發現,《審計》與《財務管理》同時開課,《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同時開課。課程設置時忽視了課程之間的關聯性,浪費了學生的時間。
四、應用型教育下財務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意見
應用型教育下,我們要符合應用型財務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本文認為對專業課程的建設應把握突出重點的同時,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建設財務會計專業的課程上應完成以下幾點才能完成“四度”的要求。
1.把握財務專業的主干
財務會計專業的主干為以會計的核算為基礎,這里牽涉的基本課程為《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和《稅法》,這是財務會計的基本基礎知識,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這樣才能系統地掌握會計的理論知識,為應用型財務人才的培養打好基礎。
2.主干課程與發散課程的課時數分配要合理
對于主干課程我們應該注意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課時數量應該比較多,一般不能少于54課時,個別課程應在72課時以上。對于發散課程和基礎課程一般不應超過45課時,一些課程可以考慮以報告加自學的形式來完成,從而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的基礎上,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學什么。
3.專業課程的開課時間應在大一開始
財務會計專業起碼在大一的下學期就應該學習《基礎會計》課程。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們應該學什么,對專業知識的認知度提前,促進學生對財務會計的興趣培養。此外,在大一上學期我們應該開設《會計職業道德》課程,讓學生知道作為專業的會計從業人員我們要具體怎么做人。
鑒于以上幾點總結出財務會計專業的專業課程列表及開課時間及學時數為:
第一學期開設《會計職業道德》(36);
第二學期開設《基礎會計》(54)、《經濟法》(45)和《市場營銷》(36);
第三學期開設《中級財務會計上》(54)、《管理學》(36)、《財政學》(36)、《金融學》(45)和《經濟法》(45);
第四學期開設《中級財務會計下》(54)、《稅法》(54);
第五學期開設《財務管理》(54)、《成本會計》(45);
第六學期開設《管理會計》(45)、《審計學》(45)和《會計信息系統》(45)。
此外,專業方向課或者選修課可根據學校情況來開設,《證券投資學》一類的課程可以開設報告課程,會計核心課應適當設置實習課:
對財務會計專業基本的專業課程的構建,主要體現的思想為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合理安排課程的課時和上課學期時間,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大四學習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工作,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把握全面性原則的基礎上,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最終使每個財務會計學生成為真正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朱高峰.論應用型本科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2]李月琴,張蕓.應用型教育的課程設計研究[J].科技資訊,2006(8).
(作者單位 安徽科技學院財經學院)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