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培養學生興趣,打破傳統教育模式,需要在教學中廣泛引入相關知識,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成績。
關鍵詞:高中數學;思維障礙;教學對策
一、教師在課堂上所起到的引導作用
1.思維形成
思維是大腦對某種行為所做出的自然反應。要想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建立我們所謂的數學思維顯得極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模式。譬如,高中數學函數部分,學生無法做到舉一反三,且缺少方法性知識。對一些數學問題解決的慣例、解決流程、操作方法不能很好把握。例如,經常出現的某種例題:
已知點P為三角形ABC的外心,且AC向量的模=4AB向量的模=2,求AP向量與AC向量-AB向量的數量積。
大多數學生總是很自然地將式子化簡之后就無從下手。這就說明,尋常慣用的解題思維沒有養成。對應用向量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性知識不足。事實上向量章節的核心知識是基于簡單的運算來引申的。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應注意教會學生基底的選取。
2.發現學生的學習誤區
高中學習的大忌是被動學習以及盲目學習。沒有目標性也是導致學生不會解題,成績提高不上去的重要因素。而被動學習,則是學生初中養成的依賴心理,在高中沒有完全戒除的體現,這樣就會導致學生推理困難。長此以往,則對學習失去信心,產生厭學情緒。再就是盲目學習導致的學不得法。盲目地背公式、記定理企圖以題海戰術求學,這都是不科學的。作為一個高中生,僅僅是想學還不夠,重要的是會學習。加強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尤為重要的。指定學習計劃是使學習目的明確的較好方法,應努力落實。
蘇教版教材同人教版相比,難度稍大,主要旨意在激發學生的自主力。人教版因為被大多數人所用,所以更簡單一點,但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為求得思維,而放棄基礎,放棄練習,放棄熟練度。
二、打破舊的思維定式
1.具體不利影響
學生只能看見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卻忽略了它可能進一步發展。高中數學課堂的學生主體位置還體現不出來,長此以往學生對某種事情的看法不能被快速打破。于是乎,能否改變舊的觀念,發生新的轉變,就成了解題、提高成績的關鍵。又如,這種蘇教版中常見的題型。
已知函數f(x)=ex-2x+2a,x∈R,求證:當a>ln2-1且x>0時,ex=x2-2ax+1
困難要點:學生總是習慣性地把這種問題轉化為證明題。(曾經形成的固有模式)也就是證明某個點,這樣就容易將問題轉化為求x的最小值,而利用導數求得式子無法由已知量求得極值點,也就沒有辦法進行下去,更無法判斷所求式子是否恒大于0或者小于0,產生這種解題困難的要素在于學生習慣構建函數,而實質上本題目為兩個函數的問題。應該證明本題目的充分條件,利用導數,易得欲求結論。
2.素質教育現今進行程度
教育素質早已提出多年,但是傳統思想依舊過于濃重,應試教育依舊是主流,制約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我們向先進文化學習的腳步。關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我們教師做得還不夠到位。對學習信心不足,以后在教學中盡量嘗試改進。
在教學中,學生活動空間、活動程度還是屬于較低層次。它們被關注程度依舊達不到一個合理的數值。相對長此以往學生對某種事情的看法不能被快速打破,這也是困擾教學的一個問題。
在學生學習數學科目時,我們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較為輕松的環境和一定量的背景材料。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然后鼓勵和幫助學生獨立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指導和幫助學生養成查資料、在計算機網絡上查找和引證資料的好習慣。還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自信。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另外,應該指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用各種方式尋求幫助,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平等的合作者,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武紅梅.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嘗試[J].中國民族教育,2002.
[2]王本陸.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中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