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充分利用各種途徑開展應用教學,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增強數學技能,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意識;途徑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边@就要求我們小學教師在教學時,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充分運用數學教材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如,在三年級下冊“平均數”的教學中,我結合班級中正在開展的勤工儉學活動——收集啤酒瓶,先以同桌為例導入。王小軍這次收集了15個,李小梅收集了13個,先問:誰收集的多,誰收集的少。再問:王小軍和李小梅是好朋友,他們想交一樣多的瓶子,怎么辦?同學們的討論頓時熱烈起來,一些同學說用“移多補少”法后,我請王小軍和李小梅2位學生和“移多補少”觀點的學生代表上講臺實踐操作,使兩人的瓶子一樣多。瓶子由不相等變成同樣的14個,進而明確這14就是平均數。再通過引導和分析,讓學生發現列算式求解平均數的算法,逐步讓學生深刻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對教材進行這樣的重組、拓寬,讓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載體,學生在輕松獲取知識的同時,更增強了學習應用能力。
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提高數學應用的意識
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是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的條件之一。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一節時,我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紅領巾、自行車車架、屋脊架、高壓電線的塔架、信號塔鋼架、建筑塔吊鋼架等引出:這些設備為什么都由三角形形狀的材料組成?一些學生說這些設施都和安全生產JzV5FMpnq0sDymDgJIamllMZ17N3FdidpxChbd/tfLo=相關,三角形形狀的構造很結實。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我讓學生通過推拉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實踐活動,對比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使他們明白了以上設施構造多呈三角形的原理。這樣學生對三角形的穩定性印象深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如,三年級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量一量教室門框、窗框、黑板等長方形的長與寬,并算一算它們的面積。課后在家中和父母一道量一量門框、窗框的長短,算算安裝玻璃要用多少錢?量一量客廳、臥室等面積的大小,算算粉刷涂料要多少錢?測一測自家的菜園、農田的面積,算一下今年的單產是多少?收入有多少?通過引導小學生對身邊一些簡單數學問題的發現、分析、解決,可有效地增強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開展數學活動,激發數學應用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光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應向課外拓展。春節購物是孩子們向往的活動,春節前家長可帶孩子親歷一次購物,購物前一起計劃購買哪些年貨,每樣估計用多少錢,一共估計用多少錢?實際用了多少錢,錢夠不夠?通過一次購物,體驗消費活動中遇到的加減乘除問題,激發他們數學應用的興趣。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激活學生生活的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增強數學技能,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劉美.淺談小學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的培養[J].教育藝術,2010(07).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克斯縣蒙古鄉托斯曼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