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藝術”引領教師在教學時適時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是一味地參考課本,可以巧妙地運用生活中鮮活的例子服務于課堂。在教學實踐中要把“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和學生生活相融合,緊扣新課標的要求,重視“以學生為本”,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分解、重組、充實,體現(xiàn)以培養(yǎng)學生美術實踐和運用能力為目標的理念。
關鍵詞:生活;教育;藝術;課程資源;探索;課標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的教學理念是:“生活即教育。”它引領我們在教學時適時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是一味地參考課本,可以巧妙地運用生活中鮮活的例子服務于課堂。美術作為一門實用藝術,在義務教育階段深得學生的喜愛,在培養(yǎng)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提供更豐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從而提高其審美品位及表現(xiàn)能力。
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美術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初中美術課程中“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是“我國美術教育界緊跟教育發(fā)展前沿的體現(xiàn),十年課改,美術教育界對該領域從陌生到熟悉,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教學實踐日趨成熟。
作為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逐步深入理解課標內涵與外延。課標指出“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chuàng)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內容廣泛,我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是要把“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和學生生活相融合,緊扣新課標的要求,重視“以學生為本”理念,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分解、重組、充實,體現(xiàn)以培養(yǎng)學生美術實踐和運用能力為目標的理念。
一、結合學校建筑,開闊學生視野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藏族初中,位于江南常州,所以,我校建筑設計兼具藏漢兩種風格。學校主體建筑融合大量藏族元素,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格;而校園里的景觀設計又具有濃郁的江南園林風格。建筑和景觀相互映襯,藏漢兩種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在上九年級下冊《蘇州園林》一課時,我除去指導學生探究課本上關于蘇州園林的特點外,還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校園園景之美,感受身邊的江南園林美景。
二、融合其他學科,體現(xiàn)美術人文
我在教授新改版的蘇少版美術八年級上冊第5課“盛世·汴梁”一課中以清明上河圖為范本,引導學生探索美術與歷史、美術與社會的關系。同時由此拓展到我校藏族學生自身的文化背景,“羅布林卡”宮中的壁畫同樣記錄了西藏文化歷史的變遷。學生在感受藏漢文化差異的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探索繪畫與歷史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抓住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就能化繁為簡,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教學重難點,就能快速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感受美術學科的人文價值。
三、解讀學校文化,感受CI魅力
在教學中,我緊密結合生活實踐。在教授九年級上冊第9課時“整體形象設計—CI設計”時,我引導學生探究我校CI設計,讓學生自主解讀我校CI文化。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道路命名,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校園里無處沒有CI的影子,感受CI的魅力。
四、以生活為中心,搭建展示平臺
我校屬于全日住宿制學校,學生24小時在校園學習生活,學校為豐富學生生活,開展了多姿多彩的活動。在美術教學以外,配合各類活動我們開展一系列美術活動:
1.指導學生出好黑板報;
2.組織學生合作美術展板;
3.指導學生布置美化教室;
4.指導學生制作其他學科學具、教具;
5.吸引學生參與學校宣傳畫冊、學生手冊設計。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西藏民族中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