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做有心人,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留下的空白,并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和合作的過程中獲得最基本的知識,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動手操作;主體;交流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要自主學習,生本主義的教育理論也指出:“以兒童發展為中心,促進其自主學習與自主發揮,以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和實踐創新能力?!币_到這種境界,教師就要放開手腳,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善于創設各種機會,幫助學生有所創見,啟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要有一絲創新,哪怕并不很完善,也應給予鼓勵。
自主學習不同于放任自流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引、幫助下完成學習目標,通過動態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教師要善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
創設富有吸引力的生活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自主發揮的前提。學生的數學在現實中就是與他們直接相關的、曾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直接接觸到的事與物,可能是玩具、卡通人物、水果、動植物,也可能是美麗的童話故事、小謎語、游戲或競賽??傊?,利用這些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入迷,沒有心理負擔,做到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
在教學“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們帶入“幾何城堡”。在幾何城堡里遇到了正方形和長方形這兩個老朋友,于是我與學生一起在城堡里和正方形、長方形做起了游戲。這樣師生之間就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當正方形發出挑戰:“你能把我折成一樣的兩部分嗎?”師生之間立即形成了一個智慧的整體,一起接受挑戰,當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折成功后,驕傲地舉起了“戰利品”。
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擺正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和師生雙向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另外,還要給學生盡可能大的“權利”。一是參與權,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盡可能參與一切學習活動的權利。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積極參與討論。二是選擇權,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例如做同一道判斷題,要求有困難的學生能判斷對錯,一般學生能講出為什么錯的道理,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講出用多種方法改變條件使題目結論變得正確。三是評價權,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權利。自我評價是一個自我反省、總結經驗和自我提高的過程。給他人評價,要求學生在科學、細致分析的基礎上作出合理、公正的推理和判斷,在這一過程中能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同學間相互幫助的合作精神。
三、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一位教育家曾說:“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學生的思維更是如此,動手操作是他們思維的源泉和起點,通過動手操作,把活動中現實的經驗轉變成豐富的想象,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揮思維的手段。
在“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在探究中獲得發展。學生的活動從折紙、拼圖開始,折有很多折法,拼也能拼成不同的圖形。如,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課本上出示了一種拼法,并提問“還有不同的拼法嗎?”讓學生動手試一試,學生可能會不斷嘗試錯誤,也可能會受到啟發觀察兩個三角形的特征,想象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形狀,最終獲得成功。再如,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折一折,折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我在組織活動時,就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并給予恰當的指導,學生的折法有很多,有的沿著對角線折,有的是把長方形的紙從中間對折,然后折出兩個一樣大的小三角形,還有的是先把長方形折成正方形再對折成兩個三角形。
四、留有討論交流的空間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思維方式和不同的發展狀況,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要提供給他們合作交流的機會,借助同學間的互補學習實現發展,拓展和豐富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如,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但平行四邊形的物體卻不常見,于是在學生充分感知什么樣的形狀是平行四邊形后,讓學生自由交流合作,學生想出了很多。有一位學生說教室里的門是平行四邊形,立刻就有好多學生說門是長方形的,當學生爭吵不休時,我解釋說這是一種“透視”現象。
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做有心人,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留下的空白,并巧妙設計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和合作的過程中獲得最基本的知識,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探索、發現和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田杭君.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成功:教育,2008(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靖江市城中小學)
編輯 張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