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教學模式也需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積極運用電化教育手段,創設情境,解難釋疑,從而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電教;創設情境;突破難點;提升效率
語文教學有效使用電教手段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電教媒體將知識所涉及的事物內容直觀地再現于課堂,教學過程既形象生動,又讓生僻的知識便于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效率。
一、運用電教,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動力,是一切活動的前提。實踐表明:能牽動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興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使用電教手段是創設情境的最佳途徑。在教散文詩歌時,加上配樂朗誦以及導入相關的優美的畫面,可使整個課堂豐富生動,更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美,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讓學生在配樂聲中朗讀課文,引領學生沉醉于人在畫中游的意境中,學生陶醉于自己朗讀聲中時,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審美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像有些課文在制作課件時導入相關Flash,可使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更加深刻。利用多媒體,還可充分利用網上資源,對課文內容做延伸。在講授《紙船》時;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學生一幅畫面: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深藍的大海中漂蕩,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紅燭發著微弱而執著的光。鮮明的顏色、動態的設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祖國深沉的愛已通過畫面深深打動了學生。之后,在美的意境中,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管是字面還是內涵都理解透了,體會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得到語感和美感的雙重訓練。
二、運用電教,直觀展示,突破難點
作為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教學的過程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在課堂上,當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啟而不發”時,當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或關鍵處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而學生難以掌握時,教師可使用電教手段,因為電教媒體具有對事物與現象過程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進行擴大與縮小的表現力。
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學習科普說明文,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展示事物特點,從結構到功能、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觀、更逼真,使復雜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對學生來說,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對內容的理解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文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沙漠幻境的畫面,請學生繪制了海市蜃樓的簡介圖。借助畫面,使抽象難懂的科學知識,變得簡易明了,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不僅豐富了原文內容,而且使學生的想象力、分析力、創造力也得以鍛煉和提高,知識難點自然迎刃而解。
三、運用電教,及時反饋,提高效率
制作課件時給學生布置的思考題、試卷等,能在計算機上得到解決,讓學生及時得到信息反饋,以增加學生的信心,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老師、學生與計算機之間的交互作用,為個別化教學和因材施教提供了條件。利用投影,可以把各種類型的習題(如填空、判斷、思考等)有秩序地展示給學生,這樣既集中了學生注意力,對所教知識進行檢驗,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又可以對生成的新問題準確地處理,及時鞏固已學內容,適時拓展新知識。良好的互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活躍了課堂,促進了交流,教師完美地充當了“引路人”。
多媒體猶如一座架設在學生和教材之間的橋梁,能為語文教學增添多彩之光。恰當地運用電教多媒體,能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真正起到教學輔助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孔詳田,李興寶.現代教育技術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2]鄭桂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智慧與策略.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09).
(作者單位 山西省介休市現代遠程教育中心)
編輯 張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