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傾聽是一門藝術,是師生課堂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師生思維和思想對流的主流通道,是展示教師教學風格的關鍵環節,是教師駕馭課堂的利器。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傾聽來提高教學質量是廣大教師值得研究的問題。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傾聽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傾聽;課堂教學;言說;有效性
“風流不在談鋒健,袖手無言味正長”,這兩句古詩很好地詮釋了傾聽在師生交流互動中的地位和功能,同時也說明了傾聽是一門藝術,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管理,更是一種智慧。下面筆者就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深入傾聽,談談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一、精心安排題材,為傾聽鋪路
備好課,才能上好課。課前教師要準備好課堂的音頻資料、短片,為“傾聽”備好各類素材。針對題目的難易,教師要有機調控學生回答;素材要緊扣教學重難點,突出方法,體現價值,有理論高度,能聯系實際。
在聽說訓練中,教師對聽說器材要提前檢查,確保暢聽無阻,教師要行使聽說的統一指令,操作要規范,徹底保證聽說的有效性。
二、提問要講究
教師課堂傾聽的內容主要來自于學生的回答、提問、討論、多媒體等。教師提問會引發學生回答或者反問,這些是教師傾聽的主要信息源。教師提問時要確保:
1.問題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關。
2.此時課堂安靜,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
3.發言力求短小精悍。
4.吐詞清晰,語速略慢,語音適中,語調要講求變化。
5.每個提問要有機結合,注意循序漸進。
6.難易問題要巧妙穿插,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師問之有道,學生答之有物,教師當然聽之有味。
三、傾聽要投入,要多管齊下
在傾聽學生的發言時,教師要集中精力。具體傾聽要領如下:
1.師生之間宜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教師才能進退自如。過近易導致學生緊張,過遠有時教師聽不到,學生覺得自己的發言不受重視。教師可動態調整距離。
2.教師傾聽時要充分利用身體語言優勢,掌控全班。傾聽時教師可利用點頭或者搖頭、倒手指、緩步等動作來默契地參與學生發言,傾聽過程中教師應面帶微笑,保持良好的儀態。
3.師生眼與眼之間的交流就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流,優秀教師尤其善于用眼神來駕馭全班,在傾聽學生發言較長時,教師要用眼睛緩慢掃射全班,這對其他認真傾聽的學生是鼓舞,是贊許,是正能量;對走神的學生是匡正,是鞭策;對借機搗蛋的學生是震懾,是批評,是當頭棒喝。眼神利用得當可保證教師自己和其他學生傾聽的質量,學生感覺到老師不僅是用耳朵在傾聽,也用眼睛在傾聽,更是用心靈在傾聽。一旦教師的傾聽投入獲得學生認可,學生臨場體驗到關注、肯定后,那么整個課堂就會立即燃燒起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會空前高漲,而這正是新課標理念的要求。
4.傾聽學生發言時,教師要博聞強記,便于稍后一一點評。在傾聽學生發言時,教師要積極思索,對學生的發言要分析、要判斷、要取舍,最后要點評;教師要聽出門道,也要聽出弦外之音。教師還要全面觀察,通過打量它傾聽學生的神情言語來估測教學,做好動態調整教學的準備。
5.必要時,教師對傾聽內容可用粉筆速記在黑板上。
6.教師要傾聽弱勢群體的發言。
四、聽后點評
傾聽學生發言后,教師要及時點評,這是傾聽的要求,是傾聽的必然,是傾聽的升級,點評是師生思維火花的對撞。通過點評,發言者從中吸收營養,明確記憶與理解中的得失,便于學生以后動態調整學習方向。
點評時,教師要言簡意賅,抓住要點,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對傾聽過程中學生呈現出來的亮點要表揚激勵,必要時可讓其他一起傾聽的同學來互動點評。點評時要顧及學生的心里感受,點評的過程就是學生新思維、新思想孵化的過程,教師務必小心呵護。如果點評時聽到有反對或者不同的聲音,教師務必冷靜,要機智處理,當場解決,絕對不能不理不睬。
五、培養班級的傾聽習慣
學生發言時,其他人是待發言者,也是傾聽者。教師要確保環境安靜,積極引導其他同學耐心細致地傾聽,養成班集體良好的傾聽與言說習慣,培養知性班集體。師生既是傾聽者,也是被傾聽者。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傾聽氛圍,有利于培養班級主持人,有利于培養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針對90后學生的話語權意識較強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在傾聽與被傾聽之間體驗尊重與友愛,表達勇氣與智慧,傳遞友誼與競爭。教師要做傾聽的示范戶,更要做傾聽的引路人,要用傾聽之道的人格魅力來熏陶學生,隨時樹立傾聽典型,堅持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要讓傾聽之花處處開遍!
六、傾聽與言說相互呼應
傾聽與言說是博弈關系,是共生關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引導,要把傾聽與言說的時間留給學生,要把傾聽與言說的空間留給學生,要把傾聽與言說的機會留給學生。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要能說會道,也要能聽善記。課堂教學中傾聽與言說只有相互呼應,師生之間才能實現教學相長。
七、傾聽反饋,不斷反思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反饋信息,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與建議,不斷改進傾聽的方式方法,吸收同行的經驗,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完善。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傾聽來查漏補缺,來捕捉教育教學契機,來動態調整教學節奏。要充分利用傾聽這一教學利器,在課堂教學實踐的大海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享受傾聽的快樂,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廖康強.傾聽的藝術.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05.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作者單位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華僑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