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偏重知識傳授,忽略理想滲透,滲透點單一、滲透方式生硬,理想教育的滲透明顯缺位。此現象歸因于教師認識不夠,學養不足,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對此,教師可通過終身學習、無痕教育等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中學物理;滲透理想教育;策略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師重知識傳授,輕理想滲透
傳統的中學物理課堂,教師往往表現為:學生能力體現在模仿和回憶中;認為理想教育目標寬泛,有些“務虛”;在教學實踐中直接將三維目標改為兩維目標;更愿意將時間花在知識的傳授上;不夠博學,“囊中羞澀”,無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予以引導。
2.理想教育的切入點單一
在教學中,教師習慣拘泥于教材內容,課本上涉及什么就教什么。教師依賴《教參》,書上提及什么價值觀,就在教學中表述或者干脆省略。教師講授的內容或高高在上,盡是大道理,或過于膚淺,不具備物理特色,容易脫離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單薄、內容不飽滿。這會使理想教育的滲透點過于單一、空洞。
3.理想教育的滲透方式生硬
有些教師在滲透理想教育時,喜歡直接灌輸科學方法、闡述正面的價值觀,方法單調乏味,師生不易產生共鳴,是一種“故意雕琢”的教育。
上述問題,導致部分教師教學立意不深,廣度不足,學生“被理想教育”痕跡明顯,與新課標的要求相去甚遠。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1.教師認識不充分
《教育大辭典》中提出:理想教育是指促使受教育者在社會、人生、事業等方面樹立奮斗目標的教育,包括社會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職業理想教育、生活理想教育等。
乍一聽好像和中學物理教學沒關系,但再仔細研讀物理課程標準,不難發現:“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是希望學生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提高操作技能、體會探索精神;“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對科學方法的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是希望學生形成自立自強的心理品質等。
物理教學的更高層次應體現在對科學過程的理解,對科學文化的傳承,對理想教育的滲透上。
2.教師自身學養不足
何謂“學養”?學問和修養。個人認為,學養在人格上應體現為正大的人品、寬闊的心胸,在學識上體現為深厚的文化、淵博的知識,在氣質上體現為儒雅的氣度、嚴謹的作風。
有的教師,或只注重對本專業知識的積累,知識結構相對單一;或沒有“走出去”的心態,不愿、不敢旁征博引,海闊天空。這就導致了中學物理課堂中,若非要滲透理想教育,就只能從課標提出的現成觀點機械地入手,教師不太會主動找切入點。
3.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禁錮
試想一節中學物理課,若從頭至尾只有應試知識的講解,而沒任何價值觀的引導,或者非常生硬地灌輸價值觀,那就好比一個沒有靈魂的生命,暗淡無光。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灌輸式的理想教育,換做側面啟發式、微風拂面滲透式的教學。
由此可見,中學物理課堂呈現出重知識輕理想的狀態,根源出在教師身上。所以,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學養就迫在眉睫。
三、策略初探
1.睿智的教育者,重在“品味的提升”
教育的本質在于引導人。要想“高品位”地進行物理教學,教師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更新知識結構。傳道之人,必須聞道在先;塑造他人靈魂的人,必須有高尚的靈魂。教師不僅需要了解他所教學科知識的縱深發展,而且要注重知識的廣度與橫向聯系,樹立對學生心理發展、求知興趣等的高度關注意識。
2.理想的滲透點,重在“潤物細無聲”
物理教學不僅是“工具理性”的教育,也是踐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徑。而著力點,應“潤物細無聲”。教師需有敏感的嗅覺,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內涵,潛移默化地尋找物理模型的簡潔美、思維方法的和諧美、科學家的心靈美,開展審美教育;通過實驗教學滲透科學方法;通過物理學史的教學,滲透理性、求真的科學精神;通過聯系實際融入多元教育;激發學生的環保、科技、生命意識。
3.滲透的平衡點,重在“可持續發展”
學生學習物理,更多的是為今后去正確面對非物理問題做準備。因此,教師應在“知識”與“理想”的平衡點上下足功夫,除了引導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外,更需助其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為其形成健康積極的心態奠定良好的基礎,讓物理的課堂走出一條適應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路。
綜上所述,理想牽動著國家的根,民族的靈。真正的中學物理教學應包含理想教育。教師需不斷地研習,提高自身的學養,在漫漫教學長路中綻放“理想之花”!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959.
[2]王紅旗.物理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中學物理,2013(7):17.
[3]趙炳紅.隱形的翅膀:理想教育的實踐探索[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3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