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社會變革時期的孔子,是以政治家和教育家的雙重身份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的,為了實現“復禮”的政治理想,具有雙重身份的孔子其仁學理論便具有兩面性的特點。從孔子的教人理論和為人處世這兩方面對其仁學理論的兩面性做了論述,并從孔子游說諸侯的過程中對仁學理論兩面性的發展演變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孔子;仁學理論;兩面性
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社會變革時期的孔子,是以雙重身份的形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的,用現代的話說,可稱得上是國際巨星。集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孔子,其一生為實現“克己復禮”的政治理想而奔走呼號,他試圖以仁學理論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說服統治者恢復周禮,卻不知時過境遷,歷史的潮流已把腐朽的奴隸制度沖得落花流水,奴隸主階級已面臨滅頂之災,新興封建制正在大踏步地前進。在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激烈斗爭中,出生于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孔子卻一心向往腐朽的奴隸制,反對新興的封建制,主張復古倒退,反對社會變革。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具有雙重身份的孔子,其仁學理論具有兩面性便在情理之中了。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在當前的爭論也頗多。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認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但也有人從外部的社會“角色”論仁,其主流思想是主張情理統一,即認為仁既有情感內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與理性的統一。
對于仁,海外學者也提出了他們的看法。當代西方漢學家葛瑞漢也認為,仁是“與名詞性的‘人’相對應的狀態性動詞”,即行為。而美國學者芬格萊特則認為,仁和禮都是“各自指向‘人際角色’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的某一方面”,“與表示意志、情感和內容狀態的語言無關”,人必須受到“教育培養和文化熏陶”才能具有仁的人格。因此,仁是非心理學的概念,“切不可心理學化”。這種看法從根本上否定了“心理原則”。
我個人認為,大家之所以對仁有不同的見解,正是緣于孔子仁學理論的兩面性,而正是人學理論的兩面性決定其教人理論必然施行雙重標準,對待不同類型的人便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期望。這一切自然歸于孔子作為政治家的目的,歸于“復禮”夢想的實現。
一、教人理論施行雙重標準
孔子教育了一大批弟子,杰出者甚多,但這并不能證明孔子思想和教育的有效,這一批弟子大多出身于沒落的奴隸主貴族,自身便具有某種優良品質。孔子沒有把不聽話的弟子掃地出門,即使朽木不可雕的桀驁之徒宰予,也未被開除學籍。說明孔子在弟子的心目中遠非神圣,我們以集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視角去解讀孔子的內心世界,便不難理解孔子的這種雙重人格舉動。
二、為人處世的兩面性
具有政治家和教育家雙重身份的孔子,一方面,為博得統治者的賞識,取得重用,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為拉攏信從,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苦心經營著由上層社會成員組成的復雜關系網,這樣就難免對統治者做出一些奉承之舉,不得不圓滑處世;另一方面,在純粹的修身角度,孔子對待自己和弟子還有一些上層人士又不屈從,始終保持著自己做人的原則,讓我們看到其執著、堅毅、直率等品質。
首先,表現在其為人處世的圓滑性。這種圓滑性不僅表現在孔子的政治家身份之上,也體現在了其教育家的身份之上,即孔子的雙重人格都具有圓滑性的特征,不正面回答比較敏感的問題。
其次,執著、堅毅、直率的性格特點。作為一個政治家,孔子的直率品質在更多的時候不得不讓位于圓滑性,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欲求不得不把這些棱角磨平。孔子教人理論的雙重標準和為人處世的兩面性,讓我們看到了其仁學理論的兩面性。
三、游說諸侯的漫漫長路
游說諸侯的漫漫長路,也就是孔子仁學理論走向兩面性的過程。孔子的一生很復雜,孔子就這樣朝朝暮暮,不知在宋、齊、衛、陳、蔡、楚、曹、鄭間往返了多少回,我們也難得從《史記》中做出統計。他轉而大力培養信從,招納弟子游離于各諸侯間,也許他想換一種途徑去實現他的政治夢想,于是,孔子從單純的問“禮”走向拉攏信從,尋求同盟者和問“禮”相結合的道路。孔子帶領信徒游說于各諸侯之間的時候,也是孔子處于人生低谷的時期。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自己“復禮”的人生理想,在游說諸侯的同時,孔子也在完善自己的仁學理論,以便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可他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個人的力量無法阻擋歷史前進的腳步。
孔子在當今社會備受推崇,同時孔子學院也漂洋過海,落腳于世界各地。隨著于丹教授對孔子的一生做的全面解讀,去年熱播的電影《孔子》尤其對“禮”進行了著重表現,更是掀起了“孔子熱”。今天我們談論的孔子,其實是一個文化符號,并且是貫穿于中國兩千年歷史的一個最大的文化符號,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其言行、思想很值得我們學習,他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食糧。孔子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淘沙,讓后人看到功業只在一時,而德行的光芒則可以照耀萬世。
(作者單位 甘肅省通渭縣榜羅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