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本質需要。根據物理教學的特點,就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激發和深化學生的情感問題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從物理學科特點出發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情感教育
新課程標準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三維課程目標中的重要一維。同時,心理學研究也證明,情感作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對人的發展和成才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初中物理教學也要時時滲透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的情感,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積極追求,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一、利用物理情境實現情感教育
初中生對于新鮮事物都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學習物理的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情感和興趣。通過設置,使學生有身臨其境般的感覺,給學生更加容易把握的直觀形象,形成濃烈的氣氛,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也能讓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他們的變通能力。
例如,在學習“浮力”的相關內容時,考慮到“懸浮”現象平時在生活中不易見到,為了讓學生理解“物體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時會漂浮在水面”的結論,在進行新課的講授前,我利用演示實驗向學生分別展示了將木塊、蠟塊、雞蛋以及橡皮泥、鐵塊投入裝水的燒杯中出現的現象。從橡皮泥、鐵塊、雞蛋沉入水底的現象和木塊、蠟塊上浮直到漂浮到水面的現象,啟發學生大膽猜想:如果物體的密度和液體的密度相同,物體會怎樣?然后借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向學生演示這一平時在生活中不易見到的“懸浮”現象,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我再進行適時的講解和分析,通過化抽象為具體將知識化難為易,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如能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它將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運用以情感人實現情感教育
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其最有效的學習。因此,我們要摒棄只重視知識的傳授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內心感受,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育心理學也認為:“師教之功,貴在主導。要在轉化,妙在開竅。”作為教師,要盡量營造一個充滿輕松、和諧以及快樂的課堂氣氛,并且要主動關心學生、親近學生,學生才愿意接納教師、相信教師、尊敬教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調動和調劑學生的學習情感,正所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懷和熱愛,從而尊重你、信任你、喜歡你所教的學科,才能潛心鉆研、刻苦學習這門功課。
2.實施激勵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創新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成功和失敗,這就要求教師要永遠裝著一顆愛心,在學生遭受失敗時,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找回自信,不斷激勵學生的學習意志,讓學生不斷喚起學習的激情,以情感化的教學語言,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學生獲得成功時,要及時地進行鼓勵,使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喜悅之中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進而轉化為獲得新的成功動力。
三、運用德育情理實現情感教育
新課程重視德育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健康、積極、向上的情感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完美結合的向心力和原動力。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結合有關的物理知識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全面提升學生的感情和人格,把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人格的塑造有機結合,才能經常不斷地把真、善、美的思想和情感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的心靈永遠美麗。
例如,在教學“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課中探究火箭升空原理時,我向學生講述了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即公元1128年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然后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1999年我國“神舟一號”的升空,到2013年“神舟十號”載人宇宙飛船順利升空的畫面,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只要教師在課前悉心查找、精心挑選,將這些感人肺腑的事跡適當穿插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能幫助學生找到學好物理的動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應注意對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的利用和挖掘,以強化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感,發揮初中物理的教育意義。
總之,以情感人能夠促進教育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能夠更好地實現學校教學的重要教育意義。教師應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和不斷創新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學生充滿自信,愉悅地進行物理學習,從而培養適合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直溪初級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