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學者巴里斯和愛麗絲在《培養反思力》中指出:“反思對于教師進行良好的教學也具有重要作用?!毙抡n程要求教師能夠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針對所教學科的實際情況,對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調整和創新。因此,對于每一位教師,當他上完每一節課后,對這節課的感受與反思肯定會比課前備課更為深刻,更能體會得失。課后及時反思自己的備課和課堂教學過程,及時紀錄自己的評價和體會,修改教學過程,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借鑒,優化以后的教學過程、充實自己的教學功底、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能使自己對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改進,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永遠不斷進步”。
關鍵詞:反思教學;新課程;物理
一、不足之處的反思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對于每一節課上的教學方法都有一定的預設:是講解為主還是師生互動?是啟發引導還是實驗貫穿上課?是鼓勵探究發現還是自學等?不同的教材要施于不同的教法。正所謂“一把鎖配一把鑰匙”意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九年級《物理》第一冊中的機械效率一節時,我采用結合實例講解的方法進行。按新課標的要求是“知道有用功和總功,理解機械效率”,這一節內容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又是難點。我舉了一個實例:用水桶從井中提水。這一實例幾乎每個農村孩子都有經驗,理解起來較容易,提問:研究對象是什么?(生:提水)那么,對水做的功就是有用功。再提問:這一過程中桶起什么作用?(生:輔助作用)那么對桶做功是我們的目的嗎?(生:不是,目的是水)對桶做的功是額外功;反之,桶掉入井中,撈起的桶中帶有水,情況又怎樣?(生:撈桶做的功是有用功,對桶中的水做的是額外功)。隨之讓學生完成課堂鞏固練習,學生完成的情況不容樂觀。下課后,我反思其間:是否單純的舉例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學生是否難以在已有的知識網絡上重新建構新知識?我嘗試著在另一個班改為實驗探究:用動滑輪提升鉤碼。這節課比上節課氣氛活躍,且學生思考問題比較縝密,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了,同樣的課堂鞏固習題后質量也明顯提高了。
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教法,收到的效果明顯不同,是反思助我把握教材的重難點,隨時更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效率。
二、成功之處的反思
根據各年齡段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的長短,一節課學生很難一直處于有意注意中,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興趣點,適時應用幽默語言。例如,在教學八年級物理下冊的《密度》中,我給學生講了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謎”的故事后,啟發學生:
阿基米德是怎樣發現皇冠摻假的呢?
給你一個金戒指,你會鑒定它的純度嗎?
要弄懂以上這些問題,就要學習物質的一種物理屬性——密度。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學生有了求知欲,才能產生積極的興趣,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
三、教學機智的反思
所謂“態度決定過程,細節決定成敗”。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今后的教學更上一層樓。教師上課的教態,板書跟學生的互動情況,問題情境的設置、幽默語言的應用、課堂中空白的恰當處理都會影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效率,因此我十分注重課堂45分鐘內的細節。
例如,有次預上公開課內容《電功率》,講解到高潮部分不自覺地用教棒敲打桌面,且一節課有好幾次,課后有教師指出:這樣敲打的出發點是請學生注意,其實有一些學生也被嚇一跳,他也是其中一位,我認真記下這一點,反思自己的教學機智,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指點其不注意聽講的學生,并時時提醒自己改正自己的這一缺點。課堂中的語言和教態(尤其是姿態語言),我常學習電視主持人,看他們如何吸引觀眾,如何適應轉換各種角色。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地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對教學各環節的反問和回顧,促使我對課堂教學過程逐漸完善起來。
以上的過程只是教學過程中的某一細節體現,它讓學生從過去那種被動接受中解放出來,改為主動吸取知識,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大膽提問的好習慣和創新能力。這樣的教學細節,經過多次的反思與改進,使自己設計的問題日趨典型、有趣、有層次性,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完美的課堂教學總有點滴疏漏,失誤之處。我們總是在反思中前進,前進中反思,通過反思,我們得到收獲,形成自己的風格;通過反思,我們不斷進步,教學相長,逐漸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新昌初級中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