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是按照教育規律辦學,使學校在科學、有序的軌道上不斷超越、不斷創新,長期健康運轉。影響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正確的辦學理念,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靈魂
靈魂,決定著一切。沒有靈魂,也就沒有一切。
管理者要對學校的辦學實踐深刻反思,對復雜的辦學環境作理性思考,不斷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形成適應教育現狀和本校實際的辦學理念。在實踐中不斷更新、不斷揚棄和繼承,要順應時代發展,實現教育為社會服務的使命。同時,校長還要把辦學理念轉變成學校教師的教學觀念,并內化為教育行為。
二、規劃辦學遠景,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骨肉
骨肉,生命的載體。沒有骨肉,就沒有生命。
根據教育方針政策,制訂學校總體發展目標,以貫徹“兩全”方針,堅持“三個面向”,培養“四有”新人,促進學生“五育”全面發展為宗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科學管理立校、教育科研興校、素質教育強校,是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因材施教為核心的個性化教學模式、以立志成才為主題的激勵性德育模式、以優質高效為標準的效益型后勤模式、以科學民主為特征的舒暢型管理模式是學校管理的基本范式。僅有這些還不夠,還要根據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學校傳統的實際,規劃與發展自己的辦學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名片”。
三、創建特有的學校文化,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血脈
血脈,生命的動力。沒有血脈,生命就失去了0iq6FH8bRbiai5S5lrjrDN59Ts8ct17p/dfrBXc+f3c=源泉。
學校文化是學校價值的基本體現,彰顯著學校的特色,為學校可持續發展作強有力的支撐。建設好學校文化,才能打造出學校的品牌。
1.以人為本,構建學校管理文化
管理,是人的文化。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全力關注,促進教師的成長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2.因地制宜,建設學校環境文化,是無言之師
環境文化是陶冶師生情操的無言之師,具有“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學校環境文化建設要因地制宜,結合學校建筑布局,搞好校園綠化、美化工作,建設綠色校園、生態校園;根據地方特色建設環境文化;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激發學生的智慧,積極打造獨具Rm8tvz5JYgfBc1vzLA11FXiIoYk0YT4t24RjzI84gs0=特色的班級文化、宿舍文化,切實營造文化氣息濃郁的育人氛圍。
3.開發校本教材,建設學校課程文化課程,是學校的內涵
校本教材是學校為了有效地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并共同開發和制訂一些基本的教與學素材,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傳承,是學校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使學校獨具特色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保障。
4.發展學生個性,建設學校特色文化,是學校的名片
辦學有特色、學生有特長,是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學校文化重在形成濃重文化積淀,有了積淀就有了歷史,有了歷史就有了可持續發展。
四、不斷創新,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精神
精神,生命的符號。沒有精神,生命就是行尸走肉。
不斷發展創新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學校發展創新體現在教師的創新能力上。培訓教師的創新能力,重點是培養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的教學能力。教師能夠持續發展,學校也就能夠持續發展。
五、科學管理,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元氣
元氣,生命本源。沒有元氣,生命就會凋謝。
學校是生命體,會經歷初生、成長、成熟、衰退的過程,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在于縮短初生期,促進成長期,延長成熟期,消除衰退期,使學校保持向上的朝氣,保持持續的發展態勢。
1.強化自身組織建設,形成合力,協調發展
2.在學校外部,建設一個開放系統,擴大教育領域,豐富教育內容,發展教育生產力,增強學校辦學魅力
3.科學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克服以權壓法,以罰代法,以情徇法的做法,改變人法色彩的管理模式
六、科學預見,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約定
約定,是三生石畔生命的延續。有了約定,花朵就會從容綻放出動人的美麗。
要可持續發展,就要沖破被問題困擾的窘況,走在問題的前面,形成“預見—整改”的態勢,學校的發展才會順風順水,空間無限。校長要能夠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取他山之石,借別車之鑒,把握好學校的方向盤,讓自己的戰車馳騁在廣袤無垠的原野上。
要保持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從方方面面去考量。事雖有大小,但凡涉及學校可持續發展命脈的,則無巨細,縝思慎行做好每一件事,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汪霞.可持續發展:21世紀的教育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
2000(05).
[2]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09-01.
[3]祝幸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基點.人民教育,2006(09).
[4]劉繼國.學校可持續發展策略初探.中國教育學刊,2011(S1).
(作者單位 吉林省舒蘭市法特鎮中心小學校)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