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過:“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浪之患。”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生活與學習相結合,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并在學習中不斷發展人性,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提升境界,學會學習和做人,并為學生打下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基礎。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生活
在新一輪課改中,教師要積極探索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在此,我將結合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有意安排,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
傳統的課堂環境過于強調學習的功能,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松的人際環境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認知等方面的培養。而模擬生活化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例如,將課桌椅擺成幾個大方塊,學生圍坐在一起,猶如在家里,大家積極思考,盡情交流,主動合作,學生怎會不思潮涌動;教室里,開辟貼近學生生活的圖書角、組織參觀學校的生物角,讓花草樹木、人鳥蟲魚都成為學生學習的好伙伴,讓學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學習。而此時的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生活的導師,此情此景,學生也個個神采飛揚,活力四射。
二、營造情境,引入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體驗
陶行知說:“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生活,新課程要求教育要貼近現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思想品德教學要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如學生耳聞目睹身邊發生的事件,或社會熱點話題,或具有轟動效應的國際爆炸新聞等將生活引入課堂,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身受感染,激發心靈震撼。
如,在探究“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時,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模擬插秧的活動:讓學生左手抓一把雞毛毽子,彎下腰,右手把這些毽子一行擺六個,人倒退著走,十分鐘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這腰酸腿疼的真切體驗,這種“粒粒皆辛苦”的勞動艱辛就會自然融入學生的情感世界,從而促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又如,學習八年級下冊第13課第一框《學會休閑》時,在上課前一個星期布置學生在周末做完其他的書面作業后走進田野,可以獨自一人,也可邀上好友一起。在田野中你看到了什么?干了什么?有了怎樣的感受?到周一上課時說起周末的事,學生都很興奮。有學生談了他們在田野里抓青蛙的經歷,還有的學生把從田野摘來的野花和同學們分享。很多學生都提到平時雖然也從這些地方過,也看到這些景象,但那是上、放學路上,腳步匆匆,沒有什么感覺。但現在換一個心境走進田野,到田埂上走一走,嗅一嗅油菜花的香味,賞一賞紅的、黃的、紫的野花,從而讓身心得到放松。有了這種生活的體驗,就能更好地體會休閑的功效。
三、抓住契機,指引生活化的課后教學實踐
作為一門學科,思想品德課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和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認為思想品德教學除了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外,更主要應引導學生做一件事:學做“人”。“一撇一捺寫好一個人,一生一世難做好一個人。”從學生的人格發展來說,“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應用課內、外的有效資源對學生進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生活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常常斤斤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動干戈。前段時間我們班的一個男生便因為別人只是隨口叫了他一聲“大頭”,就把別人的頭給打破了。正好我們剛教完“與人相處”這一單元,靈機一動,沒有由我去處理這一事情,而是把它交給學生,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判斷在這件事上誰有錯?錯在哪里?應該如何處理?今后碰到類似的事情,又應該怎么辦?大部分學生都能運用尊重、相互寬容等知識來判斷、分析這一事件,而且打架的學生也主動進行了自我反省。學生強化了以寬容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和事,要和班上的同學相互尊重。這就是及時抓住契機,指引學生實踐起到的效果。
德育的最終目標是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覺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教師必須設置生活實踐題目,讓學生在動手做中內化知識,并經過長期訓練讓這些好的行為固定在學生的頭腦中,固定在他們的人生中。學生把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內化了知識,形成了良好的品德。
新課程的實施給了我們思想品德教師更多的思考,我們只有真正地以學生為主體,把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構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才能真正讓思想品德“大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學才能真正成為一門藝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舊縣初級中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