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只有貫徹在學習教育活動中,才能發揮其巨大作用。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活動,只有把創新教育的思想自覺化為教學行為,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益。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讓學生學會求異
語文學科最需要擴散思維。而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仍不時出現一些統一的東西,如,統一的思維方式、認識過程,統一的語言、結論等。這種“統一”掩蓋了學生求異的個性,壓抑了學生心目中創新種子的萌發,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扼殺。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擺脫“統一”,進行“求異”,應該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在學生學習、領略了每個知識點之后,不妨再問:“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嗎?”由此鼓勵學生張開思維的彩翼,大膽直白,使學生真正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漢語在表達上的精妙之處。譬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天鵝的故事》一文中有句話:“麻雀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導讀時我問:“你們認為哪個字或哪個詞用得好?談一談你的理解。”有的學生說:“用得最準確的詞是‘落’,一個‘落’字將麻雀寫活了。”當我問誰還有不同意見時,一生說:“‘落’說明飛得快而猛。”另一生說:“從‘落’字可以看出麻雀心情急迫,巴不得一下就能救出小麻雀。”我順勢點撥:“這是一只什么樣的麻雀?”學生紛紛搶答:“不畏強暴”“勇敢頑強”“奮不顧身”“愛護弱小者”……學生的回答就是最好的總結,他們透過這些優美的辭藻已經深刻地認識到老麻雀奮不顧身的英勇形象。“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學生對于“落”字的運用精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體會得入木三分。
二、讓學生學會求變
在教學中,我們要提倡并鼓勵學生打破教材和教師的束縛,更多地為學生創設表現和創新的機會。引領在爭論中求變,在評論中創新。如,在教學課外讀物《鐵棒磨成針》一文時,我拿出一截粗粗的鐵棒和一根細細的針,讓學生討論:“鐵棒終究能不能磨成針?” 學生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一時爭論不休。最后歸納到一點:鐵棒能磨成針,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那么我們是否要向老人學習呢?”有的學生大膽提出:“我們要向老人學習,她有決心,肯下苦功,但也要考慮做事效率,不能蠻干。”如此回答既反映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善于深入思考,又凸顯出敢于打破常規,用求變的方式進行創新思維。又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語文《狼和小羊》一文最后一句話:“說著,就向小羊身上撲去”時,按照常規思維,小羊一定成了狼的美味佳肴了。求變思維的火花點燃往往就在一瞬間,于是,我立即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故事的結果如何?小羊真的被狼吃了嗎?”一部分學生說是,可另一部分學生看法相反,有的還據理力爭:“狼用力撲向小羊時,速度太快,小羊一閃,狼沖進河里淹死了。”有的說:“狼在撲向小羊時,誰知前面有一塊大石頭,就該狼倒霉,它一頭撞在石頭上撞死了。”還有的說:“狼正向小羊撲去時,恰巧一個獵人路過,獵人把狼給打死了。”小學生都有一顆天真、善良的童心,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聯系起來,給小羊創設了轉危為安的情境,分明是充滿幻想的求變思維創新精神的迸發!
三、讓學生學會求活
課堂教學的實質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等信息的多向交流。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毋庸置疑,教師和學生既是信息的發出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學生之間也要互相學習、互取信息,變單向性獲取信息為多向性獲取信息。這樣的課堂教學氣氛才能達到民主、平等、和諧,才能盡情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得以釋放他們的創新激情。如,在導讀《記金華的雙龍洞》后,我抓住關鍵句,媒體出示了這樣一問:“作者說:‘內洞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名目有四十多種。’你能展開想象,作具體描述嗎?”接著出示了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的畫面。學生爭先恐后,紛紛發言,有的說:“你瞧!那一黃一青兩條龍盤旋在洞頂,好像要騰空而飛,去看看滿山的杜鵑花。”有的說:“你瞧,真險呀!只見洞頂無數把寒光閃閃的‘利劍’直向你刺來!別怕,它們是些白色的石鐘乳。”這樣的訓練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在鍛煉學生說話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多向性的思維及創新能力。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只有科學地引導學生深思,敢于挑戰文本和權威,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在深思中求異、求變、求活,在問題中創新,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升學習的效率。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合溝鎮中心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