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教育在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宜興市在實踐中積極研究和探索,通過建立體系、開發課程、創新模式等舉措,在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并提出一些思考。
關鍵詞:社區教育;青少年;人文素質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率雖然逐年下降,但呈現低齡化、智能化趨勢。一些青少年在學校“小社會”里是“好學生”,但在社會“大學校”里不一定是好公民,有些案例甚至觸目驚心。改革和加強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迫切任務。
一些領導和專家強烈呼吁加強青少年教育,特別強調要加強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其核心是怎樣在社會上做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在第二章“戰略目標和戰略主題”中指出,對學生的教育要“堅持能力為重……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區教育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而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也是社區教育的薄弱環節之一。社區教育在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自身獨特的優勢,也是值得廣大社區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課題。
二、研究意義
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健全人格,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區教育背景下研究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通過實踐探索新時期社區教育中的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從中總結經驗,用以指導今后的青少年社區教育工作。
三、核心概念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核心)。從對核心概念“人文素質”的解讀中,結合當前我國青少年只是以接受學校知識教育為主的現實,可以看出,我國青少年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不到位的,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呈現普遍缺失的狀況。
四、實踐探索
現以江蘇省宜興市為例,談談在社區教育中培育青少年人文素質的具體實踐。宜興市把“在社區教育中培育青少年人文素質”作為社區教育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進行了10多年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了一套成功的做法。
1.建立青少年社區教育體系
(1)建立組織領導體系。市級成立了青少年成長指導中心,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各鄉鎮成立了由一把手書記任組長、有關部門和鎮社區教育中心為成員單位的青少年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鎮青少年社區教育工作。(2)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全市形成了以市青少年成長指導中心為龍頭,以鄉鎮社區教育中心為骨干,以各村民業余學校、居委社區市民學校和企業職工業余學校為重要基礎,以關工委、團委、各類活動基地等為補充的青少年社區教育體系。(3)健全三級辦學網絡。宜興市構建和完善了市青少年成長指導中心—鄉鎮社區教育中心—村(居、企)業余學校三級辦學網絡,覆蓋了全市,為開展青少年社區教育工作搭建了有效的運行平臺。
2.開發青少年社區教育課程
宜興市青少年成長指導中心編寫了《心橋》《高老師講家教故事》《中小學常見問題100個為什么》等家庭教育知識讀本,并通過開展文化下鄉等活動免費發放給廣大家長。同時在網上家長學校開辟《中小學常見問題解析》專欄,為廣大家長解決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各鄉鎮社區教育中心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底蘊,組織編寫了《藝壇大師徐悲鴻》《我與家鄉名人共成長》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少年社區教育讀本,免費發放給社區青少年閱讀,并進行演講、作文競賽社區義工等活動,在實踐中強化了青少年人文精神意識,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3.創新青少年社區教育模式
嘗試推行多位合作、社區服務、社區精神、社區文化、鄰里互動等多種青少年社區教育模式。如“多位合作”是指社區教育中心、中小學、關工委、家長、教師等積極溝通協調,相互合作,成立工作小組,制訂青少年社區教育活動計劃,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等多位一體的青少年教育體系,為青少年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五、幾點思考
1.建立青少年社區教育考核評估體系
政府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以有力推進實踐性較強的青少年社區教育工作,充分依托社區教育平臺開展青少年教育,并不斷探索新途徑。“學校小社會,社會大學校”,讓青少年良好的人文素質在“小社會”中孕育,在“大學校”中成熟。
2.探索青少年社區教育工作新模式
目前,青少年教育大部分依賴于全日制普通教育,難以滿足廣大青少年成長所需的各種“精神營養”,應通過社區教育充實青少年教育新內涵。
3.加快建設青少年社區教育運行載體
要充分整合各種社區教育資源為青少年教育服務,建設青少年綠色精神家園,讓廣大青少年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錘煉,提升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陳乃林.現代社區教育理論與實驗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09).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經濟開發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編輯 劉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