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終身學習的理念呼喚繼續教育的快速成長,如何使個體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時代賦予繼續教育的艱巨使命,學分銀行為繼續教育的順利開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我國的學分銀行制度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個部門的有力配合,同時要抓住建設學分銀行的關鍵步驟,使之走上跨越式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繼續教育;學分制;學分銀行
2010年國家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到國家要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學習的“立交橋”。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在《綱要》中提到的“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即是我國當下要重點建設的學分銀行制度。學分銀行制度在國外尤其是歐洲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它在提升民眾終身學習率、提高學生就業率、加大歐洲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國學分銀行制度還處于起步階段,學分銀行的真正實施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全面配合,本文主要對涉及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在建立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加以說明。
一、明確繼續教育學分銀行的對象
建設繼續教育的學分銀行制度需要明確繼續教育的概念。在我國21世紀以前成人教育與繼續教育一度并列使用,進入21世紀,國內諸多成教院相繼更名為繼續教育學院,繼續教育成為主導名詞進入人們的視野。國際上,繼續教育是指已經完成大學教育后,為增加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社會發展而進行的教育,教育形式多為非學歷、非正規的,它隸屬于成人教育范圍。在我國繼續教育的外延較為廣泛,它包含除普通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形式,如,遠程高等教育、脫產高等教育、業余高等教育和自學考試以及各種民辦培訓、職業資格培訓認證等。本文采用國內流行的繼續教育的含義。
基于我國繼續教育的包羅萬象,那么學分銀行的范圍就要相應地和其實現對接。不僅在各種成人學校、大學之間可以互換學分,而且在各個職業教育、民辦學校之間也要實現學分的成功兌換。
二、統一學分認證標準,確立成績指標
1918年蔡元培實行選課制是學分制的萌芽,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高校已經普遍施行了學年學分制,但是離真正的學分制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國當前只有自學考試實行真正的學分制。所以,學分制銀行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學分制標準,建立和國際接軌的學分制體系,使學分成為國際高等教育市場中通用的貨幣,促進與各國人才在文化、學術上的交流,將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更好地推向國際舞臺。對于學分制的標準確立可以參照美國的經驗。美國大學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以“學分”作為學生學習量和教師工作量計量單位的教學管理制度,即學分制。20世紀初期,卡內基教學發展基金會統一學分概念,將“一門課不少于120學時”確定為一個卡內基學分(Carnegie Unit),所以我國可以在征求各學校和教育部門、教育專家的意見后建立一個統一的學分標準,便于統一管理和兌換。
我國的學分銀行在建立之初就應該建立一套規范、操作性強的學分銀行標準體系,在對課程進行學分認證之前應該對課程名稱采用全國統一的代碼,如分類和編碼,如,美國的課程代碼是這樣的,如27.0905其中27表示學位課程分類中的物理學科目,09代表物理學科目下的光學專業,05代表光學專業下的激光學方向。
三、設立國家學分銀行監管部門
參照銀行系統的管理,將學分銀行的管理部門和獲得學分的部門及學校進行分離。學校只是負責給出學生一定學分,國家設立總學分銀行,各地設立分行,實行全國統一的管理。這樣既減輕了學校的任務,又減少了管理環節,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錯誤發生的幾率。
學分銀行體系還要設立一系列的維護平臺:(1)轉學系統:本系統主要為想要轉換學籍、專業、留級等形式的變更提供方便,它能夠保留原有學籍中學生各學科的學分,并制定了一系列各學科之間進行學分轉換的規則;(2)轉學咨詢委員會,主要職責為制定措施,協調轉學,將學生信息進行反饋,它向上針對各學院、向下面對學生;(3)轉學保障政策;(4)轉學生申述程序等保證學分銀行的健康運行。
四、確保學分順利流通
目前學術界對學分銀行的流通運行設計了兩條主線。第一條是學生運行程序線。學員在本地的“學分銀行”進行注冊→在相關教育機構選擇給你興趣的專業并得到該專業的標準學分→將所得學分登記在“學分銀行”→學分達到一定標準獲得證書→相關機構授予證書。第二條是“學分銀行”運行程序線。它分為兩條支線:(1)登錄支線。省(市)“學分銀行”批準學生注冊申請→記錄學員所得到的學分→復核學生的學分→定期核對學生學分,并發放學分賬單→將錯誤學分進行修正;(2)發證支線。“學分銀行”接受學員領取證書的申請→對申請者的學分進行核對→定期進行發證→專家審核→相關發證單位同意→計入檔案→發證。
這一系列流程順利運行關鍵在于把握學分銀行的三個主要特征:(1)零存整取:它是實施學分銀行的關鍵,學生在統一學分教學量的前提下,通過平時的學分積累“零存”到不同學校的學分銀行之中,到學生自己認為可以從某一學校的某一專業畢業時,可以到相應學校的學分銀行“支取”以獲得相應學校的畢業文憑;(2)通兌要求有一個基本的參照值或兌換系數,使得各學校之間達到基本的認可,學分可以進行流通;(3)相鄰學科之間進行通兌的系數。有一個及時反映課程知識變化的課程學分年利率要求取消現行的8年有效學年學分制,用學分銀行的課程學分年利率的負增長值加以替代。
五、建立優質精品的“課程超市”
目前我國許多成人院校課程設置都十分僵化,依然沿用原來的“三段論”式的課程設置體系: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這樣的課程不僅對提高學生的能力作用不大,而且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由選課,靈活發展,多角度延伸的“選課制”或“選科制”是學分銀行的精神內核和靈魂,必須做到為“消費者”——社會各年齡階段的學員提供盡可能豐富的產品,保證學員有旺盛的“購買力”,使學生能隨時、隨地地學習到需要的知識,不僅如此,還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高素質的教師等一系列的服務,這樣才能將學分制真正的實行下去,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型的社會才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丁鵬.學分銀行:搭建繼續教育立交橋基石[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報,2012,29(1):18-20.
[2]吳遵民.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構建終身教育體系[J].中國教育學刊,2005(04):42.
[3]覃兵.韓國高等教育學分銀行制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0(11).
[4]李國倉.美國大學與社區學院學分互認機制:以北卡羅來納州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07(10).
[5]李彬.美國社區學院學分制度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0(3):60.
[6]萬秀蘭.社區學院改革與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0.
[7]陳龍根,陳世瑛.人才培養柔性化與“學分銀行”[J].河北大學學報,2007,7(2):12-14.
[8]曹暢.淺談歐洲其學分轉換系統[D].西南大學,2008.
[9]熊惠平.談高職院校推行“學分銀行”的困難與障礙[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4(1):13-15.
課題來源:本文系山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山西省成人教育協會關于“2012年成人與終身教育專項課題”研究項目,課題編號為:SSKLZXKT2012046。
(作者單位 太原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