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聯(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的蘇維埃政權,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無產階級革命及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經常將蘇聯(俄)稱之為中國無產階級運動的“導師”,同時也把中國革命看做是蘇聯(俄)革命的一面鏡子,因為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隨處可見蘇聯(俄)的影子。
關鍵詞:蘇聯(俄);經濟建設;影響
本文將從經濟的角度,以中蘇兩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制定的三個經濟政策和體制為例,分析蘇聯(俄)對新中國經濟建設所產生的影響。
一、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1953年,新中國中央政府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這一方針與1925年蘇聯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的“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在提出背景、實施方式、實施特點,以及存在問題等方面都極其相似。
首先兩國在提出方針時都面臨相似的境況:國家政權剛剛建立并鞏固,但仍處于帝國主義的包圍之下,需要加強國防以維護民族獨立;由于國家處于農業國階段,無法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保障。在實施方式上,中蘇兩國分別在1953年和1928年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這一點上中國充分借鑒了蘇聯“五年計劃”的經濟發展模式。以五年作為一個經濟發展的周期去系統規劃國家經濟發展的藍圖,減少了經濟發展的盲目性。在工業化的開始階段,兩國都把發展的重點放在了重工業上。但是,蘇聯的工業化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后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農民為工業化付出的代價過大等問題在中國的工業化過程中也體現出來了。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重工業的投資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猛增,造成國家財政緊張。
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下,人民公社化運動在中國農村盲目地開展起來。類似的運動在蘇聯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1929年為了配合國家的工業化,蘇聯在農村推行了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
中蘇兩國先后在農村進行的公有化運動,都是采取自愿與脅迫相結合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全國99%以上農民加入公有化組織。不僅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而且極度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可以說兩國的做法都嚴重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在農業集體化后,蘇聯的糧食產量是在減少的。有這樣一組數據:在全盤集體化前的1925-1927年期間年均糧食產量為7527萬噸,而一五期間降為7360萬噸,而二五期間再降為7290萬噸,而畜牧業情況則更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情況經常被忽視,就是那不大的宅旁園地生產出的農產品占據了國家農產品產量相當大的比例。《全球通史》這樣寫道:“私人土地雖然只占總耕地面積的3%~5%,卻生產了蘇聯農產品的23%~30%。”由此可見,集體農莊的貢獻。在中國,一個直觀的數字就能反映出人民公社化運動對于中國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的破壞:1959年同1958年相比較,糧食總產量減少了3000萬噸。由此可以看出,在農業為工業服務這一問題上,新中國深受蘇聯的“啟發”以犧牲農業生產力作為代價,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發展經濟,其實早在蘇俄時期列寧就曾經嘗試過。1921年春天,為了解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列寧頒布了“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作用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是蘇俄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國情基礎上,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式的偉大實踐。其發展思路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新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才開始重新認識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核心思想指導下,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受蘇俄影響,中國將國有企業改革列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十四大后國企改革轉入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階段。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95%以上的商品資源已由市場來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達99%。四通八達、服務周到、種類齊全的商品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建立。
從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經濟建設的歷程來看,蘇聯(俄)的經濟政策始終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為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借鑒作用。但一個國家在制定自己的經濟發展策略和政策時,更應該從本國的國情出發,立足于經濟發展的實際,在尊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調動盡可能多的資源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