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自身在教學實踐中的所思所悟,對“歷史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教學熱點話題進行了細致的探討。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生主體;社會實踐
在新課程改革中,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現將教學工作分為課前、上課和課后三個基本階段簡單介紹。
一、課前預習
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預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良好途徑。我的基本做法是:
1.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歸納出預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列出書面預習提綱,作為上課評議的依據。
2.要求學生預習中對新知識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記號,通過上課認真聽講來解決;對有異議的內容做好眉批,上課發言時提出來討論,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二、課堂學習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把教師定位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角。在教學中,只有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其主體性才得以體現。因此,課堂討論的形式要多種多樣,討論的主體是全班學生,要讓所有學生參與,既可以開展同桌間的,又可以開展前后排的,或小組間的討論。在討論中,教師要有意識避免只是優生介入,差生旁觀的現象。
三、課后活動
恰當安排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后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對鞏固知識、深化能力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增強歷史的吸引力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針對具體的情況,分別采取以下方法:
1.構建知識體系,設計課后習題
在學生學習與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課外自己去建立每節的知識結構和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增強對歷史事物整體認識的意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發動學生獨立編寫設計各種類型的題目,然后進行匯總和篩選,提取富有創意的題目。這一環節不僅僅是為了鞏固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行創造的嘗試,獲取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能對歷史課產生濃厚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發學生去主動學習。如,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當地一些歷史文物、創辦歷史園地小報。這些活動既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又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
歷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為消除他們對于歷史課的畏難情緒和厭學心理,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集體中學)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