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朗讀能力培養和提高的關鍵時期,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探索出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語文課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用激情朗讀、情景表演、品讀感悟等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朗讀能力;培養;范讀;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從中可以悟出朗讀對學習,特別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的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所以,在語文教學之中,我們要把朗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課堂上要把讀書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從讀中識字學詞,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情感,品味寫法。有學者稱: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朗讀能力培養和提高的關鍵時期,是培養學生朗讀語感最重要的時期。為了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徹底改革傳統的對答教學模式,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多年的小學中高年級的教學實踐中,我探索出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語文課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范讀引路,激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朗讀最必需的心理品質。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從培養朗讀興趣入手。小學生喜歡模仿,他們常常愛模仿教師的動作、表情甚至說話的語態、語氣。教師的一段深情的朗讀示范,往往勝過百句“讀出什么語氣”“讀出感傷之情”之類的枯燥話語。如,在課文《白鵝》的教學中,一開始,我反復強調要用高傲、揶揄的語氣來讀,可一連幾位同學的朗讀,都不能令人滿意。于是,我只好示范朗讀,學生聽著聽著,便輕輕跟讀起來,一會兒進入了角色,學生竟模仿得聲情并茂、惟妙惟肖。經過多次的泛讀引導,學生的朗讀水平進步很快,朗讀的信心更足了,興趣更濃厚了。課后,我還鼓勵學生多聽和模仿一些電視劇、廣播劇中的對話,讓學生品味語言藝術的韻律美、節奏美,以濃烈真摯的感情色彩感染他們,激起他們的感情共鳴,激發強烈的朗讀和表演欲望。
二、創設情境,增強語感
閱讀時,隨著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讀者內心就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入境入情,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這種境界是閱讀能力達到較高層次的體現。如,《卡羅納》一課教學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同學們,人都會長大,也會變老,也許有一天,我們的媽媽不幸離開了我們,我們不知會有多么傷心啊?學生聽了有點難過地低下了頭。緊接著,我又說,有一位叫卡羅納的小女孩今天就遭到了這天大的不幸,我們去幫她一把,安慰她一下好嗎?這樣,我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體會“我”和同學們當時的心情,理解卡羅納內心的傷痛,讓學生在情境表演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升華思想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情感朗讀,達到了有感情朗讀的目的。
三、感悟詞句,理解朗讀
有效的朗讀總是伴隨著思維活動,朗讀訓練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因此,抓好詞句的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的根本。如,在《再見了,親人》一文中,各段均由話別引出發生在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令人蕩氣回腸的往事。在朗讀描寫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送吃的這一部分時,對描寫大娘動作的詞要求重音朗讀,輔以緩急的語氣變化,讀出朝鮮大娘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一心掛念志愿軍戰士的慈母之情。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反復品味其情調,明確其情理,激揚其情懷,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甚至誦讀所學課文。
四、搭建平臺,渲染氣氛
在課堂上,要留足朗讀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盡可能地組織和調動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引讀,甚至是情境表演等。在情境表演中,學生完全的投入,不知不覺把自己與文中的形象融為一體,感情充分流露,自然而真實。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朗誦競賽,讀書讀報競賽,舉行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形式的活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總之,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決非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恒心,加以正確引導,堅持科學訓練,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還是能夠實現的。我們小學教師,特別是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師要為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負責任,為他們將來的語文學習打下雄厚的基本功。
(作者單位 甘肅省榆中縣東古城小學)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