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眾多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我認為要想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應該重視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學生的年齡特點
低年級閱讀理解的重點在字、詞、句上,培養學生從文本中提取簡單信息的能力。中年級的重點是詞、句、段,培養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對文本作出解釋的能力和預測推斷的能力。高年級的重點是句、段、篇的教學,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和對文本的內容、語言、人物、寫法作出評價的能力。教師只有把各年段培養目標弄清楚,才能改變一味繁瑣分析的傳統做法。
二、重視以“讀”促“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地進行閱讀。而且,有感情地朗讀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之一。大量的語文教學實踐已經證實。朗讀和背誦是學生積累語言知識,培養語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朗讀和背誦。通過范讀、領讀、引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領悟感情;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三、重視探究性閱讀
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閱讀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重要任務,而閱讀能力和良好閱讀習慣的最終形成,離不開學生獨立研究和思考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開展述、唱、畫、演、問、比、思、寫活動,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讀述結合、讀唱結合、讀畫結合、讀演結合、讀問結合、讀寫結合,讓學生自己與課文對話,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和體驗。在學生認真地閱讀了課文之后,可以讓他們提出自己的疑點。對于其中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自己去尋找答案。而教師則主要擔當閱讀教學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即讓學生通過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嘗試解答并進行驗證去求得問題的解決。其實質是讓學生學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重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閱讀教學不能只管讀,還要要重視詞語的運用、句式的遷移、段式的仿寫、基本寫法的領悟。在閱讀教學中,結合文本的語言、文章的寫法,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靈活地進行練筆。”比如,文中的詞句換一換,好的句式練一練,抓住留白補一補,觀察插圖寫一寫,短篇內容歸一歸,文章結構理一理,順著情節擴一擴,展開想象敘一敘,變換文體改一改,遷移寫法仿一仿,加工信息編一編,學習所得記一記。另外,要培養學生聽記的能力。低年級可以從聽記詞語開始,逐漸培養學生專注地聽,用心記的能力。我在教《狐假虎威》時,在教學的最后環節讓學生聽寫句子。從文中提取三個主要的句子,培養學生聽記能力,不是一句一句地聽寫,而是這樣做的:第一遍,請學生仔細聽老師讀的三句話,記住分別講了什么內容;第二遍,請學生仔細聽,注意三句話之間的聯系;第三遍,請學生注意老師在什么地方停頓,停頓的地方用什么標點符號;第四遍,請學生聽完,把三句話記下來,還要用上適當的標點符號。到了高年級,可以讓學生聽一段話,然后記要點。這對學生今后的各科學習很有幫助。總之,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長虹小學)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