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新課程實驗中,很多教師對于如何安排教學環節,把自己置于怎樣的位置,困惑不已。本人在教學實踐,有如下體會:
其一,從教學理論層面講,課程進行了大幅度改革,教法當然要隨之進行改革。但就課堂教學理念來說,應該秉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對于傳統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方法不但不能否認,而且要繼承和發展。
其二,從教學實踐層面講,教師在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四個步驟,就可以減少課堂教學中的困惑。四個步驟具體內容如下:
一、導入——激發興趣,引起思索
“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都在強調開始的重要性,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這一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那么,如何開好頭呢?很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很注重導語這個環節,方法也很多,其中概括起來,無外乎兩點:(1)激情導入,就小學數學課堂來說,多為情境導入,把學生帶入一個現實環境中。(2)設置疑問,學生對問題有疑惑,激發起探究的欲望,于是,自然地進入下一步。總之,導入新課的過程應該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兩種方法在我看來,依然可行,而且效果經過時間的淘洗,依舊明顯。
二、精講——抓住核心,明晰要點
我們進行教學改革,一部分教師根據新課程教學理念認為,既然以學生為主體,就索性徹底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看例題解練習,一切由著學生來。在課堂中,尤其是公開課上,讓學生盡情表演,給那些學習上相對較好的學生充分的展示舞臺。很多時候多數學生就是觀眾,一節課下來,仿若看完一場演出,真正成為主角的太少。
因而我認為,一節好課,不是課堂熱熱鬧鬧就成功了,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才算成功。教師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而且絕對是無可替代的作用。課堂中,教師應該不僅僅是舵手,還要是船長,掌握全局,提要鉤玄,精析精講。教師講析條分縷析,學生才能在精講這一環節里,把握方法,夯實基礎,提高能力。否則就是空中樓閣,水中撈月。
三、演練——循序漸進,鞏固基礎
每位教師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大局勢影響下的教師,對于課堂中的主體——學生,是不會忽視的,那么,怎樣才能更有效地貫徹這一教學主旨,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呢?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演練,足以充分體現。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運用一切可運用的手段,調動起學生最大的學習熱情,把一節課中的最大魅力展現在這一環節中,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融入學習之中。那么,這又要如何來做呢?
我覺得,教師在演練中所設置的內容很關鍵,要有理有序,照顧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盡量讓所有學生都嘗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喜悅,激發出他們的潛能。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充分地備好學生,備好教學內容。
如此,學生自然就成為教學中的主體,不需要教師刻意去安排了,絞盡腦汁去作秀了。
四、小結——總結要點,拓展深化
對于教學小結的處理,從對象上來說,一是學生,一是教師。學生根據教師板書,梳理要點。教師根據自己的板書設問,內容無外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之類的,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眾多公開課中,很多時候,這小結僅僅成了一種形式,成為教者為求教學環節完整而做的樣子,所以也就使小結流于膚淺、表面化、人云亦云的復述。整體來看,細細來想,倒生出索然無味之感了。
我想,如果我們教學中,在簡明扼要總結要點之后,把小結重點落在引導學生思考,從知識的廣度上多多聯系,進行拓展;從知識的深度上多多挖掘,進行深化,這樣會更有效果。這樣也就把小結完全落在實處了。
雖然教學這門藝術,沒有定法,但是我覺得這四個環節當是教學中的關鍵,不可或缺。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進修學校小教部)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