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通過閱讀教學,學生學會欣賞文學、模仿經典文章進行寫作、加強文學積累、提升閱讀品味、感悟生活、感悟文章的內涵。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學目標;指導寫作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是非常難的。因為一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很多,教師往往感到這個知識應該教,那個知識也應該教,因此一節課涉及很多知識,但是沒有把一樣知識弄深、弄透。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更是詞、句、段、章一樣不少,內容泛泛,缺乏主題。那么,怎樣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呢,下面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明確閱讀教學的內涵
關于閱讀,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有過論述,他認為閱讀是吸收別人的經驗,接觸和了解別人的心情。也有人認為閱讀,就是通過對書面語言進行視線的掃描,領會其意義并通過篩選關鍵性語言信息,與已有閱讀經驗結合形成思想觀念,從而學習和認知世界并引起連鎖性思考的過程。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礎、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將閱讀和思想結合起來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形成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這是閱讀教學的內涵和實質。
二、明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學習書面語,學習字詞、句段、篇章的含義和寫法,能夠從文字的閱讀中吸取營養和激發閱讀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學習各科知識的必需,每一門科學知識的學習,都是從閱讀文本開始。閱讀是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的開始和基礎,不僅僅是學習語文的需要,也是學習其他知識的需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中、高三個階段的閱讀教學目標都有明確的規定,低年級的閱讀教學重點是激發閱讀興趣;培養朗讀能力;落實字詞句訓練;學習默讀,重視語言積累。中年級的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會默讀,學習略讀;培養理解詞句的能力;培養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突出段落訓練。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會預習課文,養成預習的習慣;領悟文本的表達方式;初步掌握常見文體的閱讀方法;學會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習瀏覽,拓展閱讀。
三、樹立大語文觀
盡管新課改實施很多年,但是傳統教學的影子依然在部分教師的教學中存在。很多教師是本著教課文的目的,而不是教學語文的目的,沒有在意識上形成大語文觀。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文章的段落分析,如果把一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那種文章的整體意蘊就蕩然無存了。這樣教學后,學生對文章的故事情節和思想感情理解得很深刻,但是相應的學習能力則收效甚微。樹立大語文觀,形成學習能力的意識,應該從明確課程內容和教材內容的概念出發,為了完成閱讀課程,選擇相應的教材內容,這就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在完成閱讀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比如,選擇可以學習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教學因素,進行閱讀課程的教學,具體而言就是選擇哪篇文章進行教學。新課程改革是要改變教學理念,研究和探討怎樣教,學生怎樣學。教師教什么,怎樣選擇教學的內容,教師要對教學有個總體的把握。
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的閱讀教學,教師在教學時沒有必要強調要做一個像花生那樣不講體面只講實際作用的人,因為在課文中已經有了這樣的內容闡述,不必在重復講授。那么,這節課的閱讀教學要講授什么呢?首先要引導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刻領會文章所蘊含的道理,知道在社會上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體現自己的價值。而對閱讀教學要學習文章的寫作順序,寫作素材的安排,理清文章從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順序出發,所闡述的思想內涵,明白作者著筆墨最多的地方是議花生一段,這是文章的寫作重點,也是內涵所在。學習作者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習作者所采用的借物喻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教師如果能抓住這幾點進行教學,那么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就達到了目的。同時,學習文章中的人文性,這是語文兩大特點之一,提升學生對文字的鑒賞品位。
四、用閱讀教學指導寫作教學
我們都知道,小學語文教材編選了大量名家名篇,這些文學作品不論從思想性和文學性方面,都是課程典范,學生學習這些篇章,在領會作者的寫作思路、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典型的寫作手法,語文的工具性之一就是作文,學生通過閱讀教學,學習名家的寫作方法,借鑒或者仿寫,用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所以閱讀教學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要給學生提供寫作指導。
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意識,提高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做大量的工作,作為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熊開明.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的展開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呂學華.關注全體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3]劉思勝.小學課程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11.
(作者單位 河南省登封市石道鄉中心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