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應該尊重學生個體,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學會欣賞與評價,而“批注式閱讀”正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閱讀質量的最佳途徑。主要介紹了什么是“批注式閱讀”以及學生如何在實踐中掌握批注式閱讀的方法與技巧,最后創設平臺,讓學生充分交流,教師積極評價,使學生對批注式閱讀保持持久的興趣。
關鍵詞:語文課程標準;批注式閱讀;批注技巧
所謂“批注式閱讀”是一種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以自覺為基礎,以自學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畫、注、批為載體,以提高閱讀效率和語文能力為目的的學習活動。其中,畫、注、批是顯性的學習方式;“畫”是基礎,是批注式閱讀的起步;“注”是發展;“批”是較難的高層次的學習活動。“批注式閱讀”是一個整體,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就從畫、注、批分開談一談具體做法,使“批注式閱讀”在實際教學中有更好的發展。
“畫”是批注式閱讀的起步階段,實際就是用勾、線、圈、點等符號,將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亮點、趣點……找出來,標上特定的記號。實際這些畫的符號,就是讀者思維的軌跡。畫與不畫效果是大不一樣的。畫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比較的過程,是學生將知識篩選、分類、鑒別的過程。初學的學生常常不加區別地將整段整段的文字都畫上單橫線、雙橫線或波浪線,這說明他們的區分和鑒別能力還不強,但是,他只要把自己的和別人畫的比一比,在想一想就會從中悟出道理來。在讀一讀、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的實踐中,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在現實教學中,不少教師把頻繁的提問、繁瑣的講解代替了學生自己的閱讀,更忽視引導學生畫、注、批等活動。他們認為在教學中只要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就一定會有思考。表面上看,這種說法貌似有理,但問題在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思考價值?有些所謂的問題答案就在書本上,學生需要做的不是思考,而是尋找;久而久之,不少學生養成了讀書不動腦的壞習慣。這樣我們可以認為:學生的批注式課堂生成的寶貴的教學資源,它能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一座真切對話的橋梁,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激發語文課堂活力。
一篇文章可感可知,可圈可點的地方可謂千人一面,不一而同。對于有良好批注習慣和能力的學生來說,他們讀后會有精彩紛呈的批注,對于初學者來說,會覺得無從下手,因此我們必須教給學生一定的批注方法,明確批注符號,然后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著手為批注的切入點,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使批注之力用在刀刃上,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思考。
一、關注教材導學
新教材在課文前、中、后一般都提出思考題引導學生理解詞句及課文內容;或用感悟性、點評性的話語提醒學生注意相應內容;或引導學生揣摩遣詞造句的精妙;或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這其實就是學生寫批注的提示或范例。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學習資源,教學生寫批注。如,《全神貫注》一課課前導讀中說:“默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認為最能表現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的句子畫下來”。這就是為學生作了提示,學生在讀課文時要先畫出表現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的句子,然后進行批注。
二、抓住重點詞句
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批注感悟,以便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教學中,可抓住“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這一中心句,創設問題情境: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可愛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帶著問題靜靜地細讀文本,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進行批注。有的抓住海水,有的抓住海底的各種動物;有的抓住海灘上貝殼、海龜;批注:“西沙群島的海水為什么會五光十色呢?”
“作者對海參、大龍蝦描寫得十分形象逼真!”“海龜四腳朝天多么有趣啊!”通過批注交流,學生體會到“西沙群島的美麗與富饒”更加激發了學生對祖國海島的熱愛。
三、緊扣情感焦點
所謂情感焦點就是文本中能夠引起學生情感相互碰撞從而產生強烈共鳴的地方。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這句話是學生與文本、作者的“感情焦點”不少學生讀到這里語調低沉,這時就此讓學生體會作者所思所感,并批注在旁。有的批注道:“小女孩在充滿美妙的幻想中被凍死了,她的命運是多么悲慘!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不平等啊!”這樣的批注叩開了孩子們的感情之門,升華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
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交流批注成果的平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學生和學生的個別交流,小組與小組交流,在組織交流討論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討各抒己見,讓他們充分地把自己的批注展示出來,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閱讀思考的樂趣。及時反饋,積極的評價能使學生對批注保持持久的興趣。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萬合永總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