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一直是灌輸式講授幾乎占據全部課堂教學時間,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然身為教師,我們更應站在“以人的發展為本”的高度,視數學教學為人發展的一種方式,去培養學生的能力。
數學課堂一直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都采取灌輸式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數學課堂,是學生認識、理解、掌握數學的地方,但出了課堂,卻少有人再去應用他們。純粹的數學知識,于大部分人而言,沒有太大的用處。因此,學生只有通過主動學習才能既提高數學素質,又發散思維,養成創造性人格。而能否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關鍵還得看教師以及教學方式。這便顯示了教師的重要性和課堂改革的緊迫性。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在今天的社會,對于教師的這種理解已經完全不夠了。因為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應該要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對于數學課堂,就思維方式來看,每道題都有一種或幾種固定解法。小學時,教師只講固定解法;隨著年級的增長,題目的靈活性越來越高,但是教師仍只講一種就不夠了,這于發散學生思維百害而無一利。這跟我們所提倡的創新思維背道而馳。
形成如今的數學教學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這門課的性質有關。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正是由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以及其邏輯性,使得灌輸式教育成為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于培養其創造性而言,這實質上對它是一種扼殺。
其次,它還與我們國家的應試教育有關。考試是目前唯一的中學教學評價體系,但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筆試考查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應用情況,卻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數學素養。而且,現在的學生活動越來越少,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改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使課堂生動、活潑起來。
數學教師首先應當明白自己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對教材內容要大膽取舍、整合與挖掘,才能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要盡量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且動手操作,讓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從“被動接受”變為“自主學習”。
再是課堂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斷調控課堂教學,從而實現教學目標。但滿堂問也是不能接受的。許多教師以為多問就體現出了新的理念,然而學生卻被教師繁冗的提問搞得迷迷糊糊。
康托爾說:“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可見,提問式教學在數學中的重要地位。其實,所謂提問式教育,就是師生雙方處于一種對話的關系之中,就是指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分別提出問題,通過探索研究,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啟迪思維,解決困惑,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
此外,引入開放式問題也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引入開放式的問題,在引進新的課程中會使學生更容易進入新的學習情境。在教學反饋中,教師也能通過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同樣在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一節課的內容時,通過提問也可以實現目的。
而對于灌輸式教育,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19世紀時赫爾巴特的思想對其發展曾產生過重要影響。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有三個突出的方面,其中一個就是對兒童的認識。他發現兒童在沒有形成意志之前,會表現出反抗的烈性,而只有對兒童進行嚴格的管理才能抑制它。但是盧梭也指出,教育者經常會在兒童的心中印上許多對于他們而言還不懂的知識;此時,可能會在他們心中培植非常危險的偏見。盧梭還揭示了灌輸式教育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說:“我們從來沒有設身處地地揣摩過孩子的心理,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思想,我們拿我們的思想當做他們的思想;而且,由于我們始終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們,所以,當我們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訴他們的時候,也跟著在他們的頭腦中灌入了許多荒唐和謬誤的東西。”從教育灌輸反對派出發,盧梭主張應該鼓勵孩子去主動掌握知識。因為“自己獲得的觀念比別人傳授的觀念,更加清晰而深刻”。此時,我們就應該按照兒童的特點來進行教育方式的調節。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曾在北京“外交學院論壇”上指出,中國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并非一無是處,美國的啟發式教育也非一好百好,兩種教育方法應該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點,才有利于年輕人的成長。
總之,我們應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在開放中探索,在探索中創造。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將兩種教育方式相結合,優勢互補,達到更好的育人育才的效果。
(作者單位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浙江師范大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