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數事實證明,發散性思維越強,創造性思維也就能被最大限度地發掘出來。而且,發散性思維可以培養,可以鍛煉。但是,在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過程中要注意正確引導,可以從創設環境、塑造個性、注重教學努力。
關鍵詞:發散性思維;基礎;環境
一、發散性思維的含義
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發散性思維就是人腦受到某個場景或某個事物的刺激時,與之相關的所有事物場景在頭腦中的再現。發散性能力強的大腦,再現的場景和畫面就多一些,否則就少一些。有些大腦受刺激時相關的情景一個也不能再現,這是閉塞的思維。發散性對人們解決問題很有幫助。發散性越強,解決問題的途徑就越多,越能選擇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發散性思維越強,對人們的創造性思維也越有幫助。創造性思維會將原有的許多情景重新排列,組合成新的情景,也會創造出新的情景,新的事物,新的格局。
二、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性
科學的進步,人類的文明都離不開創造性,而創造性是以發散性思維為基礎的。如,我們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古人運用普通的弓箭,將火藥筒綁在箭桿上,運用弓的彈力和火藥燃燒時的推力,使箭飛得更遠,更具威力,這就是古代的火箭。現在人們把這種裝置改裝成神舟一號,神舟九號,從發射衛星、飛船到載人上天,這都是發散性思維的結果。又如,魯班在一次伐樹中,不小心手被茅草劃破流血,他觀察茅草的結構后,經過發散性思維發明了鋸,等等。所有的科學發明和創造都是以發散性思維為基礎而得到的結果。只有發散性思維不斷求異,不斷創新,不斷組合,才會有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才會有新鮮事物的出現。人類社會所有的文明、進步、發明創造都離不開發散性思維。沒有它的存在,就沒有人類的進化,人類可能還停留在類人猿的時代,更談不上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發散性思維是人類的一個必要的思維過程。
三、培養發散性思維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發散性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著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等特點。它要受環境、智力和個性的制約。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特點,掌握影響它的因素,努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
1.創設有利于發散性思維產生的環境
(1)創造寬松的心理環境
具有發散性思維的人,常常具有偏離文化常規的傾向,有的想法常被人認為匪夷所思。如果我們不能給予允許、支持,給予他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些人就感到缺乏心理安全和自由,就會抑制他們的思維。反之,他們就不會感到偏離常規而危機,沒有缺乏支持而孤獨,他不會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設防。
(2)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空間
在可能的情況下,不但要給學生權力和機會,還要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這為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供了產生的機會。如,有的學生天生就不是學英語的材料,上英語課他想做別的事情,老師又不允許,而讓他們坐堂聽課,這不但浪費了時間,還不利于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的培養。也可以說無論上什么課,只要學生在思考,在做事,不管他的內容怎樣偏離課堂教學內容,都有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如果我們在上文化課時,讓喜歡玩球的學生在球場上打球;上體育課時,讓喜歡畫畫的學生畫畫,那么學生的興趣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也會得到培養。
2.塑造個性
個性、創造性、發散性思維有著因果關系。孩子天生就充滿好奇心,愛想,愛提出不同的問題。那我們就應該保護他的好奇心,解除他提出問題或者回答問題錯誤時的心理恐懼,鼓勵他的獨創性和創造性,保護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重視他們非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總之,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課外,都不能用同一標準去要求和束縛不同學生的思維和行動。
3.注重發散性思維的教學
學校的各門課程都能進行發散性思維教學。如,講用途時,常規用途大家都會說,更重要的是重視發散用途,創新思維。如,我曾經做過小小的測試,在教室里舉起手機說我的手機卡那個固定塑料片斷了,在黑板上畫出了圖形,請教同學們用自己的能力去修好它,有很多同學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感覺一般的都不行,要么不能第二次換卡,要么不能使用。而其中一位同學拿出一塊橡皮擦,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下薄薄的一小塊與卡大小相同的楔形橡皮往卡上一壓,由于橡皮具有彈性,又是楔形,所以一下子就卡緊了,又恢復了手機的使用。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的特例,同學們一般只知道橡皮擦是用來擦線條和污漬的,而這位同學卻發散到修手機上來。所以當我們講用途時,應該盡可能進行用途擴散。在講某事物結構時,就要以結構為擴散點,設想出各種結構的可能性。在講解某一問題的解決方法時,就要進行方法的擴散,設想出解決該問題的各種方法的可能性。在講形態時,就要對顏色、味道、形狀進行盡可能的擴散。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的知識點都應該進行盡可能的擴散,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發散性思維既可以鍛煉,也可以培養。但在課堂教學中不能脫離實際單獨培養發散性思維,因為知識、技能、方法策略、動機是發散性思維的動力和源泉。
(作者單位 湖北省浠水縣關口鎮胡河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