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在提問時,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點,因此,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問,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提問的基本方法,學會把學習中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從審題中質疑、內容上質疑。
關鍵詞:審題;質疑;內容
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博士說:“什么叫學問?是要學怎樣問,就是學會思考問題。”而學生在提問時,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點,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提問藝術的指導。因此,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問,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提問的基本方法,學會把學習中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
一、審題中質疑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許多文題能引導學生提出一些有趣或有探究性的問題。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在學習《我們家的男子漢》時,就引導學生從標題中提出問題:(1)什么樣的人是男子漢?(2)誰是我們家的男子漢?(3)他為什么可以稱得上男子漢?學生根據標題設問,引起閱讀興趣,急切去研讀課文,尋找答案。教師只要抓好這幾個問題,教學重點、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二、內容上質疑
1.從內容強調處質疑
寫文章時為了強調某處,往往會在內容上反復,這種反復暗藏玄機,在這里發問,往往會由點到面去了解作家的精心構思。
如,《白楊禮贊》中貫穿全文的線索“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反復出現,強調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可引導學生提問:這一句為什么在文中反復出現?學生在討論后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結構線索及作者的情感,也會對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有了更深的理解。
2.從內容矛盾處質疑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著墨之處,在這些方面讓學生思考提問,往往可把課文理解得更深,使學生思維深化。
如,《孔乙己》的結尾“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引導學生大膽提問:“大約”“的確”不是自相矛盾嗎?大膽討論后明確:“我”到“現在”一直沒有得到他的確實消息,所以用“大約”來表示猜測。但根據他最后一次離開酒店的悲慘情況看,在那冷酷無情的社會里,他的死又是無疑的。這個結尾留給人們廣闊的想象空間,更有無窮的悲劇意味。
3.從內容照應處質疑
文章講究前后照應、首尾呼應,有的文章照應很經典,而有的則留下一些遺憾,可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質疑。
如,《愛蓮說》的首尾都是對三種花的看法,為什么前面是按照菊、牡丹、蓮的順序排列,而結尾卻顛倒了原來的順序呢?而且語氣也是陳述、疑問、感嘆變化著使用呢?引導學生在此提問,明白作者深意。
4.從內容空白處質疑
寫作中要注重文章的“懸念”藝術,尤其文學作品更講究給讀者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余地去發問,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問題興趣。
如,泰格特的《窗》中,那位遠窗者費盡心機、見死不救,終于躺到窗邊,“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小小說在此戛然煞筆,余音裊裊。學生利用這一空白馬上就提問:為什么那靠窗者能看到美麗的風景,而他卻不能呢?這一問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又有一學生提問:如果那位遠窗者至今還活著,他又會如何呢?這一問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緒。
類似的發問適用于各種文體,如議論文,可補充論據、論點;說明文,可補充說明方法等等。
總之,提問方法很多,關鍵是教師要多引導、多訓練,學生的提問便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同時,要防止出現兩種現象:“無疑而問”“不思就問”。學生學會了提問,學習就會精彩無限。
參考文獻:
[1]劉芬.讓學生敢問善問.中國教育報,2002.
[2]司成勇.學會提問:“學問”教學的理論研究與模式建構.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03.
[3]劉顯國.課堂提問藝術.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洛陽初級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