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所謂“閱讀期待”是讀者閱讀之前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讀者的知識層次、個人愛好和閱讀能力,構成一種綜合的閱讀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學生擁有主體地位的閱讀活動中,學生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比如見到封面、標題、第一幅插圖等)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自動開啟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語文課堂真正步入有效、實效、高效的軌道。
一、營造閱讀環境,激活閱讀期待
當代格魯吉亞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認為,衡量教師好壞的一條重要標準是你的學生是否有閱讀的愿望。文章豈是無情物,師生更是有情人。因此,課前調動學生的情感,制造閱讀期待,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
二、巧用閱讀期待,釋放學生靈性
在第三屆全國青年教師風采展示活動(語文)中,肖紹國老師執教《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本課教學中,肖老師在第二環節投放了一個問題:“請把你特別想笑、特別有趣的地方找出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冒號后面的三句話)。”同學們一下子引出了“學咀嚼”的趣事,老師以慢鏡頭的方式作為文本的閱讀基調向學生呈現出了駱駝咀嚼時那好笑的畫面。駱駝在咀嚼的同時,學生也在肖老師的引導下學習咀嚼語言:“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讓學生反復地朗讀,體會“那樣”的用法,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之中。在音樂的伴奏下,肖老師以其出色的朗讀進行引導,啟發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文本。讓學生閉眼想象:“那樣丑的臉?你看到怎樣的臉?”學生那風趣而又略帶稚氣的回答仿佛就此刻和英子一起駐足在駱駝前,凝神觀望。兒童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肖老師從孩子的面部表情,從朗讀的聲調,從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這是閱讀成功的契機,應及時把握,并順勢將閱讀過程推進課文精彩片段詞句,使學生全神貫注地注意那些深浸著作者情感的詞句,讀出其神韻。接著當教師出示《城南舊事》中《冬陽·童年·駱駝隊》的視頻片段時,學生通過音樂和圖畫,對童年回憶的一次總結、情感的一次沉淀、畫面的一次重復定格,學生的閱讀再一次得到一種思維的升華,情感的糾結:淡淡的失望中透出對童年逝去的無奈,興許還有一種如今身處城市的喧囂中,渴望回歸自然的心境吧!肖老師善用閱讀期待,引領學生在交流中詮釋著悟性,再現著創造性,釋放著靈性。
三、把握閱讀時機,彰顯獨特個性
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產生感悟,必然會帶濃重的個性化傾向。同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學過的課程一樣,但由于經歷上的差別,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體的心理差異,因此,所體現出來的“閱讀期待”也是千差萬別的,每一個學生閱讀時有著自己注重的焦點。作為教師首先應該保護好這寶貴的積極性,對學生這一傾向給予充分的肯定與理解。
“閱讀期待”的提出,對我們全體語文教師來說,是一種呼喚,是一種真誠的期待,它期待著利用“閱讀期待”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實效性,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煥發活力,它更期待著小語閱讀教學課堂靈性與個性的綻放!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舊縣中心小學)
編輯 王團蘭